从“她”转向“我”
2023-02-05 生活


周莹瑶

你满意地打了个滚

从“她”转向“我”。而我则会心地掏出诗歌——“你”。

最包浆的逗猫棒

——赵汗青《泸州小野猫》

由李少君老师主编的《燕南园的星空——北京大学女诗人诗选》在新年到来之际出版。这是《诗刊》社“北京大学女诗人专辑”的小结,也勾勒出中国女性诗歌的一个侧影。

周瓒曾说,“女性诗歌”是一个集合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开放的集合,只是一个“空间上的集合”。类比而言,“北大”也可以被视为一个集合,一个由时空限定的集合,未名湖畔的青葱岁月是共有的记忆。具体而言,那可以是图书馆“听见纸张轻咳”(李琬《秋日图书馆》);可以是站台上“赶下一班列车”的“我们”(桉予《北京西站》),是燕南园徘徊的灰鹤(顾春芳《燕南园》),是校园中的“麻辣烫摊位”(康宇辰《晦暗的年华——听<北方女王>而作》),是地铁中回响的“古城的地名”(葭苇《地铁和春天》)……引领读者在想象中建构一个燕园。北大的传统一代代薪火相传,永不堙灭。“北大”“女性”是她们的标识。但她们的诗歌有着各自的胎记,在这样一个多维的空间,简单的概念并不能规整她们的诗作。

入选这部诗集的诗人,多数接受过以北大中文系为代表的系统学术训练;或许正得益于这样的学术训练,她们的诗歌在充满灵性、力量与情感的同时,充盈着对世界的深入解读与批判性思考。“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她们是学识广博的,却依旧保持着一颗敏感的诗心;她们是敏感多思的,但用理性挑战着语言艺术的前沿。诚如张慧君所写的那样,尽管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但我能自由、无畏地写作。”(《坚韧》)。她们的诗歌兼具智性与感性,既有对生活细节的深切感知,又有着对时代、对自我、对“诗歌”本体的深入反思。事实上,描绘“感觉”或许相对容易,女性本就有着敏锐的情绪感知,有着细腻的情感体验;但她们并没有陷入对情绪的过度描摹中,而是在写作过程中挑战固有的范式,以“理”入诗。波伏瓦说“艺术、文学、哲学是在人的自由,即创造者的自由之上重造世界的尝试”,而这些诗歌便是诗人创造语言世界的尝试。她们试图跳出对自身感觉的描写和渲染,怀着女性特有的悲悯观察世界,对一切进行哲学式的反思——而这曾被视为男性的专属。

“思辨性”是这组诗歌的重要特征。如若将作者隐去,读者几乎无从辨别诗人的性别。她们对诗歌艺术的自觉求索,让这部诗集更具备哲学思辨色彩。“她”的性别表征渐渐退场,“自我”的体验与思索浮出地表。由“她”转向“我”,由彰显“性别意识”转向“个性化”“思想化”的表达,诗人们的尝试值得称颂。她们聚焦于当下时空的人和事,深入剖析,编织成繁密的思维之网。基于女性的思维惯性,女性写作的先驱者们在曾经失语的经验中寻找言说的空间,横向拓展了女性诗歌的广度;而呈现在面前的诗歌,则展示了女诗人更深入的思想探索,纵向延伸了诗歌抵达的精神世界。犹如钻研的地质学家,用精密的仪器去勘探海底深处的秘密,她们的仪器是语言,探究人心灵深处的平原、峡谷与峰峦。她们的诗歌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富有“使命感”,掷地有声——“他们说,面对灾难,诗歌是最后一间避难所;/‘但应该是从身体内部生长的一所’”【周瓒《关于量词的一次诗歌实验(节选)》】。她们忠于内心,发出了属于她们的智慧之音。

秦立彦是人间的洞察者,她通过一个“旧邮箱”叩问“数字遗产”留下的问题(《旧的电子邮箱》);用一枚金币购买商品的过程比喻人生的不确定性(《一生的选择》);把身体想象成村落和国度(《关于身体的想象》)。她的诗歌就像一则则寓言,又如一首首谜语,指引厚重的哲思。再如,黄茜的文字力透纸背,她心怀悲悯,敏锐地捕捉到在这个时代的吊诡之处:“谎言何以作为一剂良药在市民间广泛流传呢?大家贩卖/丝帛一样贩卖智慧,贩卖瓜果一样贩卖爱情。”(《一觉》)。她以古希腊“地生人”的信念为起点,描摹造物主“参与一切微小与宏大的过程,/在物与灵的神话中留下印痕”(《巨人》)。她跳出惯常的感知,俯视人间,以力透纸背的语言,具有史诗一般的宏大视野。理性,在这些诗歌中闪光。相较于性别属性,诗人普遍更关注全体人类命运,对这个世界发出诘问:马雁用语言剖析自身的“灵魂”,发表关于“灵与肉”的哲思(《献给soumir,和我的灵魂》);袁绍珊衡量“爱情”的长度,而参照系是宇宙的时间(《石器时代》);张慧君揭示人“抵达幸存者式的和解”的无力感(《羞惭》);苏晗以一角风景,探究“可见”于“不可见”的谜题(《风景》);陈雅芳的诗,试图以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探究父辈的记忆(《父亲》)……或长或短,或显或隐,或言说,或沉默。精巧如曹疏影的《夜绝句》,短短几字叩开人类命运之门;怪诞如刘丽朵《一艘船》,设想科技发展后“人”与“非人”的共处。以哲学家的姿态,诗人追求更宏大、更深刻的命题,生与死,爱与恨,自我与他者,亲密与疏离,过去与未来,瞬间与永恒。而在面对这些命题之时,她们不疾不徐,举重若轻,用女性的智慧与耐心驾驭语言,精炼文句,缀连成诗。

白尔在诗里写道:“是知识和思考把你推向生命的边缘”(《六月的结局》)。“知识”是浩瀚淼茫的海,“思考”是自由不羁的风,掀起惊涛骇浪,波涛化为这本深蓝。女性诗歌从“她”转向“我”,从细腻多端的感性体验延伸到广博深入的理性思考,女诗人以诗歌构筑思想的城堡。如同诗人杨碧薇所说:

她们的努力,必将建成一个“我们”的传统。

(《燕南园的星空——北京大学女诗人诗选》,李少君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3年1月出版。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二十多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现为《诗刊》社主编。本文作者周莹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莹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