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破圈|传统活在当下的人间烟火里
本文受访者图
青年报记者 冷梅
85后手艺人李晶尚古风,尤爱京剧昆曲,深耕团扇和传统首饰创作。传统文化之于李晶,更像是一个探索世界的通用语言:“我希望我们的作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能打动现代人。不论复刻也好,创新也罢,这些当代创作一定能为现代生活带来一些惊喜。”
坠入传统文化海洋
如今,李晶在姑苏的弄堂里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嗜闲居”,隐匿于市井之中,浓厚的人间烟火气也让他的创作更加游刃有余。
除了自己学着修复团扇,研究团扇的规制和工艺,李晶渐渐也对一些老银饰、传统首饰有了创作欲望,在近10年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李晶对中国首饰的特点、历史演变过程越扎越深。例如,明代首饰中宝石使用得比较多,看起来较为华丽。为什么明代开始首饰上会使用大量五颜六色的宝石?李晶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是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郑和途经东南亚、南亚,将大量宝石带回了中国。唐宋时期,首饰则多采用绿松石和珍珠这些比较素净内敛的材质,工艺上以錾刻为主。明代以后,首饰的配色更为华丽,累丝等工艺也渐渐出现,呈现方式也更为精细。而到了清代则是另一番场景。清代女子头饰有满汉之分,晚清大旗头也让首饰变得更繁复夸张。头饰的演变其实和当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在李晶看来,弄清楚这些脉络,并非为了彰显自己有多专业,认清了其演变过程,可以思考当代的国风首饰设计应该怎样做。他认为,不论是它的功能还是设计元素,甚至是文化内涵,一定是为当代人的生活服务的。“我个人处于不同时期,对设计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最开始时,我侧重于团扇的修复,重点就是找回失去的文脉。后来,在首饰设计中我爱上新中式,不但有复刻作品,更希望能有传承与创新,同时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家看到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审美。”
有段时间,李晶特别不喜欢使用钻石这种偏现代的材质,以往作品往往过于内敛、低调,他原本以为这才符合国人的性格底色。然而,之后他渐渐发现自己的观念狭隘了。“唐代以后,中国首饰吸收了很多国外的风格,部分作品非常豪迈奔放、雍容华贵。原来大开大合、豪迈奔放也可以与内敛谦逊兼容并蓄,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不是非此即彼。”
究其理后取其核
经历十多年的创作历程,李晶对传统文化的设计理解也变得入脑入心,绝非呈现几个祥云、如意纹样就能彰显传统文化的绝妙。在他手下,其所热爱的苏州园林成为重要的表现载体。
李晶热爱摄影,常常流连于苏式园林,感受当地人生活的情致。他的作品里常常有亭台楼阁,也有鸟语花香,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瞧见里头有苏州的标识度,看得出这是拙政园,那是狮子林。
在诗词系列中,他创作了温庭筠系列,更有他最爱的词人李清照系列。这些作品创作持续了数年,匠心之处精益求精。他从诗词中精选出若干场景细致描摹,以温庭筠的14首菩萨蛮制作了14件系列组件。从这样的维度切入创作,深入浅出,自然也让作品拥有了更多的“灵气”和与众不同。
李清照系列投入了李晶更多个人的热爱。“她是我非常喜欢的女词人,如果随便挑两首她的诗词展开创作,对我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李晶确立了呈现李清照生平的三个阶段,他最终在这三个阶段共挑选了9首词,摘选每个时期3首展开创作。“她有家国情怀,还饮酒,具有大丈夫气,与很多传统女性不太一样,因此我在每个作品中加入了酒元素,提拎诗中意境。我希望通过这个系列作品来呈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希望大家能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恩师系列作品则更多体现的是李晶比较私人的情感。他喜欢中国戏曲,前前后后跟着5位大师学过戏曲,昆曲名家柳继雁、梁谷音、林继凡、包世芙,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华,都是国宝级的艺术家。“我希望通过恩师系列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机缘巧合之下,我跟着这么多大师学艺,他们分文未取。这些老艺术家的人品艺德,对于传承上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梁谷音老师第一次来工作室,就送了一幅园林大师陈从周的小字给李晶。这是陈从周生前送给梁谷音的一幅字,后来她又转送给了李晶。陈从周在上海豫园设计了一处谷音涧,有假山有流水,充满了江南园林之美,就是以梁谷音老师命名的。她曾经在那里唱过昆曲。“我觉得从园林到昆曲,从昆曲又到我们的团扇,是一种相同意义的传承,我希望把这幅字与谷音涧做以结合,体现在我的团扇作品里,让大家看到园林大师如何影响昆曲演员,昆曲大师又是如何影响到我们团扇手艺人的。”在李晶看来,中国传统手工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门类,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借鉴。
李晶很喜欢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而李晶对它有了新解: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传统文化的人。
== 对话 ==
非遗创作,首先一定要好看
青年报:诠释这些传统非遗作品时,你认为最大的要义是什么?
李晶:我觉得非遗创作的复刻或者传承,就作品而言,首先一定要好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并不是为了古而古。如果在视觉美感上无法打动当代大众,它便没有办法走向未来。要义就是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思考,是创作者的眼界和深度。
青年报:你的工作室“嗜闲居”集合了一群90后、00后的年轻人,是什么原因让这群年轻人扎根传统文化设计?
李晶:我们的核心团队成员,除了缂丝刺绣手艺人以及一些传统非遗匠人,普遍年纪比较轻。很高兴因为我的坚持也影响了一小群人,这一点我很骄傲,它跟我赚了多少钱没有关系。很多人因为我,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美。我不能说可以去改变一个行业,至少可以借此影响更多年轻人。
李晶心中的“国风”
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流淌于国人的血液里,只是被一部分设计者挖掘了出来,这部分记忆被他们唤醒了,因此破圈了。其实,我们这些创作者任重而道远,要用好作品来唤醒大众的喜爱。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