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示范区总体规划发布
2023-02-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不走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老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着力扩大蓝绿空间。近日,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今天在沪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规划》全文得到详细解读。

 ◆ 强调不走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老路 ◆ 

《规划》由自然资源部指导,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同组织编制,从2019年7月启动,到2023年2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历时三年多。示范区总规共8章、65条,并包含了23张图集,58个近期重点项目,重点明确了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城乡布局、历史人文与特色风貌、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策略、管控底线和区域协同事项。 

《规划》提出,示范区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实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多中心、网络化、融合式空间发展,跨界协同、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

《规划》强调,示范区将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不走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老路。在坚守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安全管控底线的基础上,到2035年,示范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内,较现状建设用地减少15.7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示范区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江南水乡特色,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开放式、绿色化的区域一体空间布局,扩大生态空间,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四带多区”的农业发展格局和“两核、四带、五片”的城乡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示范区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扩大蓝绿空间,到2035年,河湖水面率不低于20.6%,森林覆盖率大于12%。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以河湖田镇村融合的水乡单元为空间载体,推动存量用地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内涵提升,促进创新空间和生态空间融合,强化“好风景”“新生态”对“新经济”的促进作用。

《规划》强调,示范区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进跨区域一体化空间协同治理。聚焦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设太浦河、京杭运河清水绿廊,统一示范区环保排放标准,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优Ⅲ类比例100%。同塑江南运河、太湖一黄浦江、嘉兴一吴淞江三条历史文化带。统筹示范区轨道交通网络,打通省界断头路。促进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共建共享。

 ◆ 强化底线约束,打破行政边界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对《规划》内容做了详细解读。张忠伟表示,《规划》强化了底线约束,如提出对于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严格遵循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5%的原则。

同时打破了行政边界。强化核心带动,以虹桥商务区为发展动力核,以环淀山湖区域为创新绿核,建设世界级湖区,形成“两核、四带、五片”的城乡空间布局。筑牢生态基底,打造生态绿心、清水绿廊、蓝色珠链,构建形成示范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即打造淀山湖、元荡生态绿心,建设太浦河、京杭运河两条清水绿廊,构建三条联通示范区主要湖荡的蓝色珠链。聚焦先行启动区,强化总规的有效传导,划定“水乡单元”,细化功能和空间布局。

《规划》也强化了创新功能,提出构筑“研-学-产”共进的空间载体。推进国际性、开放型的研学机构落地,加快将示范区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核引领、三城支撑、多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建设高能级的产业基地,吸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生态环保等产业布局,到2035年,示范区制造业与研发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为22%左右,产业基地内制造业用地占比不低于70%。

未来,示范区还将深化互联互通,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规划》提出,构建由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强化示范区与虹桥枢纽的轨道链接,建设“轨道上的示范区”,力争实现水乡客厅至虹桥枢纽30分钟可达,至浦东机场90分钟可达。建设风景道、蓝道、绿道等特色交通系统,到2035年,风景道长度不低于300公里,骨干绿道长度不低于700公里,蓝道长度不低于200公里,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80%。

示范区也将强化优质共享,统筹推进公共服务高品质发展。《规划》提出,促进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共建共享,到2035年,争取在示范区布局6处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布局3处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区)。同时,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高水平打造国际运动平台。

 ◆ 具示范意义,为其他地区积累经验 ◆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表示,《规划》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后,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也为其他地区编制和实施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精神、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国务院要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在《规划》的指导下,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前后累计吸收采纳社会公众、专家和两省一市相关部门的意见共220条,国家相关部委高度关注,在编制过程中,报审期间集中反馈102条意见,总体上看规划对这些意见的吸收采纳率超过95%。

张玉鑫表示,下一步,上海将会同江浙两省,在自然资源部大力支持下,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协调。坚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贯彻规划明确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突出红花的同时培育好绿叶,推动乡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人才、汇聚人才,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凸显‘粉墙黛瓦、大气雅致’的新江南风韵。”

他表示,上海还将加快推进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和一系列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建设,会同江浙两省共同推进水乡客厅的建设,支持青浦加快推进西岑科创中心建设,发挥上海在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优势,加快示范区线、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上海儿童医院青浦分院等一批高水平的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尽快确保体现示范区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