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人做同事是什么体验?宝武万名“宝罗”机器人分批上岗
2023-03-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视频剪辑

和机器人做同事感觉怎么样?宝钢股份钢管条钢事业部无缝钢管厂主任工程师钱惠江的回复是,“体验非常棒!”最近,他所在的无缝钢管厂又新进了十几位“机器人实习生”,等过了实习期,就可以“转正”,与其他机器人员工一起上岗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宝武集团获悉,自从去年开始集团启动了万名“宝罗”机器人上岗计划,标志着“机器代人”时代的到来。

“宝罗”正式上岗,与人工配合完美

“目前我们无缝钢管厂共有46位机器人员工,其中32位是‘正式员工’,还有14位机器人在实习期,即将‘转正’。”钱惠江告诉记者。

在机器人员工到岗前,谈起工人的工作,钱惠江给的评价是: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换一个工件很简单,拿出来装进去,但工件有十几斤重,搬运起来非常辛苦。”

如今,厂里“工龄”最长的“宝罗”已经有2年了,工龄短的才几个月。那么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呢?原来,这些“宝罗”的主要任务是将需要把工件装到成品筐里,进行多层放置。首先,在成品筐上方设有一个装有3D视觉技术的“AI眼”,在扫描后,它能准确定位工件的坐标位置,将坐标信息传递给“宝罗”,“宝罗们”接收到3D成像的坐标位置后,自动调整抓臂轨迹,就近快速抓取。

“我们的工件有几十种规格,加工的产品精度都很高,有的达到了纳米级,稍微有点小碰撞,就会产生质量隐患。”钱惠江介绍说,别以为机器人只需靠“蛮力”就能随意抓取,其夹具设计也是根据不同工件来度身定制的。其具有夹持力才能将工件提拉起来,但夹具接触工件的时候又有讲究,不能损坏工件。

钱惠江告诉记者,有的工件“躲”在角落里,机械臂抓取不到。这是因为目前的成品筐都是老款的,不是标准化的,投入新的成品筐的成本要几百万,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虑,当“AI眼”判断机器人抓取存在一定盲点时,机器人不会蛮干,会自动提醒人工干预一下,“宝罗们”又开足马力干活了。

当然,“宝罗”机器人和人一样也有可能“头疼脑热”。平时会有维护工程师对它们做日常维护,但工作量不是很大,可能周期为半年一次。

对于“机器代人”,钱惠江认为这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大企业实现智慧制造转型责无旁贷。“但做到完全的无人工人还不太现实。巡检、检验工作还是需要人,但不需要大量的人。比如我们这条线上原本有44个人,现在缩减到了24个人,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既有“体力机器人”,也有“脑力机器人”

记者了解到,这些机器人背后的设计者是宝信软件机器人事业部。该事业部副总经理俞鸣介绍说,从去年开始,集团就启动了万名“宝罗”上岗计划。“宝罗”的工种不太一样,不光是装有机械臂的“体力劳动员工”,也有从事“脑力劳动”的软件机器人。比如RPA软件机器人,就可以实现人际对话,做发票等处理。

让人惊讶的是,机器人也有“小组长”,会给所有的机器人做人力资源管理。俞鸣介绍说,传统机器人存在信息孤岛,往往是单兵作战。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每一台“宝罗”都会接入被称为“宝罗之家”的云平台,做到所有的机器人互联互通,在平台上进行数据化处理,未来都是联网的,不是孤立的。“小组长”相当于是“机器人大脑”,会对所有机器人统一管理。“比如以前单个的机器人,需要人去巡检,接入云平台后,一旦有问题,大脑就可以通过每个参数、模型比对对‘宝罗’的健康度进行预测,提前维护。而一旦机器人有问题后,就可以实时干预。”

俞鸣介绍,市面上有一些通用的机器人本体,但这些机器人组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需要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工装夹具,进行系统集成。有些特种机器人还需要完全自主设计开发。

在俞鸣看来,要实现真正的无人工厂任道重远,目前,“宝罗”们从事的主要是高危岗位。“钢厂里现场开展体力劳动很危险,也异常枯燥,还可能存在职业性健康伤害。但有了‘宝罗’们的助力,就可以实现全自动生产,工人只需在操作室里点点按钮,工作轻松了不少。‘宝罗’的作用主要是把人从高危、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劳动强度会大幅减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视频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