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难忘那张春天般的笑脸
2023-03-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主席1963年3月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同志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态度,距今已经整整六十年。从胸前飘扬红领巾的年少时代喊出的一声“雷锋叔叔”,到如今蓦然惊觉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的雷锋已是新时代青年的“同侪”,时至今日,雷锋仿佛始终同我们站在一起,因为我们见证着雷锋精神的历久弥坚。雷锋精神像是一堂堂无形却生动的思政课,润物细无声地浇灌着我们的生活课堂。雷锋当年的连长虞仁昌形容雷锋有一张春天般的笑脸,六十年来,无数“雷锋”身处你我中间营造一方春日暖阳,即使跨越无数时空,我们总能与雷锋相见。

  [在一页页书页里遇见雷锋]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这是雷锋当年连长虞仁昌于2022年10月在上海为《情怀——雷锋当年连长在上海》一书的读者写下的寄语,该书主编窦芒将其印在特制书签上随书附赠。窦芒是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长宁联络处主任,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曾长期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15年,退休不久的窦芒因一个民间学雷锋表彰会与虞仁昌相识并结为“忘年交”,从未冷却的新闻热情激发了他从虞老身上挖掘生生不息的学雷锋精神的动力,为雷锋史料研讨和雷锋精神宣传笔耕不辍。

虞老对《情怀——雷锋当年连长在上海》这本书爱不释手。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该书聚焦虞仁昌亲口讲述,窦芒将本书主旨凝练在书的背面,“记录九旬最美老兵雷锋人生,聆听雷锋当年连长深情回忆,展现时代新人学习雷锋风采。”窦芒告诉记者,自己带着刚出炉的新书去探望虞老,虞老爱不释手。“今年已94岁高龄的虞老回忆起自己与雷锋在部队同吃同住的两年零八个月,思路非常清楚。虞老于1958年5月至1963年6月在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运输连(雷锋所在连)任副连长、连长。我这本书为他而写,想了却他的心愿。”窦芒介绍,在写第二本书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与虞老一月见一次。而与虞老结为至交的八年来,除了自己拜访,还陪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雷锋热心人相聚在虞老身边。比如在书中,窦芒记录了一位90后学雷锋好青年蒋鑫垒——虽然已经多次从宁夏来上海拜访老连长,但依旧不想错过2020年年底的一次学习研讨,这位青年一定要赶到现场当面听虞仁昌讲述新时代学雷锋的思考。

雷锋入党时与连队指导员。

多年来与一批批“雷锋传人”交谈分享,窦芒感慨,“从中我也感受到了雷锋精神人人可学、个个可为。”他看到了身残志坚的“渐冻人”张戟、救人英雄孟祥斌烈士的妻子叶庆华、受到表彰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优秀企业家”,更有不少青春芳华的大学生和活泼可爱的“红领巾”。窦芒介绍,张戟平日行动困难,外出需要坐轮椅。这次新书出版后,他自费购买了300本赠送给全国各地的朋友,并捐赠给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窦芒收到了张戟发来的一张张照片,每一张都见证着雷锋文化的一次传播。去年12月,窦芒也将首批新书赠送给了上海雷锋事迹展览馆和浙江金华雷锋文化馆,首印5000册后由于广受欢迎又加印2000册,他也是一位学习和宣传雷锋精神的忠实实践者。

“上海学雷锋,全国走在前”

三年前,窦芒还出版过《情怀——雷锋文化在上海》一书,虞仁昌于扉页题词,“上海学雷锋,全国走在前”。窦芒通过走访虞仁昌、“雷锋收藏家”冯建忠等“雷锋传人”,走进南京路军民学雷锋现场、探访坚持学雷锋的民间团队等,又走遍与雷锋有关的纪念馆,看遍了一座座雷锋雕像,将上海多姿多彩的雷锋文化一一尽数,填补了上海学雷锋活动专著的空白。

窦芒表示,上海是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一片热土,“雷锋碑”“雷锋墙”“雷锋树”“雷锋亭”等雷锋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他将上海学雷锋生生不息的风貌记录了下来。2008年,虞仁昌搬来上海和儿子一起生活,这十多年,也正是上海大力推进传承红色基因、率先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全覆盖建设的时期,上海这片红色文化沃土无疑为虞仁昌宣传和践行雷锋精神提供了广阔舞台。

虞仁昌(左)与窦芒。

“当年我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到连队时,看到雷锋小个子、娃娃脸,见人就笑,就特别喜欢,特别忘不了……”每每有学雷锋代表来访,虞仁昌总是不厌其烦地从初识雷锋开始谈到雷锋爱党爱人民的思想品德。比如有一年上海市级机关的团员青年和志愿者代表专程来到虞仁昌位于杨浦的家里探望,听完虞仁昌动情讲述雷锋故事后,市级机关团委书记王剑握着老连长的手表示,“请前辈放心,我们要带头把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一代新人。”

上海青年拜访虞仁昌的故事在书里层出不穷。2018年3月3日,上海八所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负责人一起在虞老家中就自身及志愿服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情况作了交流,高校学生代表认真聆听雷锋故事,并向老连长分享学雷锋活动感想。虞仁昌告诉学生代表发扬雷锋精神对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发展有大作用。

“他的故事我讲了几十年,还是讲不完,说不够……”这是窦芒在书中提及的虞仁昌的感悟,而窦芒无疑是在这位老连长面前听雷锋故事最多的人。窦芒表示,虞仁昌来上海前,在老家浙江东阳已退休多年,作为雷锋当年连长,他不仅铭记雷锋,思念雷锋,更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学习雷锋、宣传雷锋、践行雷锋精神。

  [用一件件文创来感受雷锋]  

雷锋精神与志愿者精神高度契合

雷锋文创很受志愿者欢迎。

“青年对雷锋文创的接受度高,因为雷锋并不是造出来的IP,它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静安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张玉霞高兴地介绍,自己是拥有静安团区委设计的第一代雷锋公仔数量最多的人。雷锋公仔并不售卖,广泛用于团区委开展的各类活动的奖励,她获得的两只雷锋公仔正是赢得两场公益辩论赛的奖励。大大的眼睛和脑袋、辨识度极高的雷锋帽,张玉霞对这个Q版形象的雷锋公仔爱不释手。

张玉霞

这些年来,静安团区委广泛设计各类雷锋文创,多以实用性为主,帽子、文化衫、马克杯、杯垫、扇子、台历、小卡片等,除了用作比赛类活动奖励外,还广泛用以激励全区志愿者和慰问广大市民。静安团区委书记吴佳妮介绍,文创产品在设计时也会根据雷锋助人为乐、敬老、敬业等创作不同形象,同时与青年感兴趣的主题结合,这样表达出来的雷锋是非常立体的。触手可及的雷锋文创不仅深受喜爱,平时也能摆放在身边,时时刻刻都能感觉雷锋在身边。

张玉霞表示,雷锋形象虽然深入人心,但我们原先一直忽略了雷锋是可以用来做文创的,“用雷锋来做IP,它本身就固有自己的个性和形象,学雷锋是一种精神和行动,但把雷锋做成文创之后,它就可视化和具体化了,也能和年轻人以及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相结合。”张玉霞认为,虽然在人们印象中,雷锋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但照片底色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显得有一些遥远,“我们没有见过他,没有跟他对话过,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文创设计巧思,隔空感受他的信仰和精神。”

有时候,在静安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场设置了雷锋形象展板,方便大家合影,营造一种人物体验感。“你只有对他产生了一种他就在身边的亲密感,你便在无形中深受感染,并且努力成为这样一个人。”张玉霞表示,“我们学雷锋做好事的时候,也要进一步学习他的精神内核,是一种奉献精神,这也是与志愿者精神高度契合的。”从设计和使用雷锋文创的初衷而言,其中主要的是可以以志愿者感兴趣的文创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张玉霞表示,这种奉献精神会让更多志愿者学习雷锋善于发现身边群众的困难并挺身而出,从看到的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做起。

  [建一座雷锋馆践行雷锋精神]  

让雷锋精神在高校生根持续培养“雷锋式大学生”

2017年3月,上海建桥学院在上海高校中建起了第一个雷锋纪念馆,这座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场馆聚焦雷锋精神当代内涵,展示、提炼上海建桥学院师生学雷锋德育教育典型事迹、经验成果,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弘扬融于日常生活的雷锋精神,鼓励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上海建桥学院在上海高校中建起了第一个雷锋纪念馆。

走进雷锋馆,通过“苦难童年”“从学校到部队”“多彩的生活”“精神永恒”等部分,近距离了解雷锋“有朝气、有目标、有抱负的阳光青年”以及“有血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可爱青年”形象。“雷锋馆正努力让雷锋精神辐射更多院校和周边社区,已成为建桥、临港乃至上海地区弘扬雷锋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有效平台。”上海建桥学院团委副书记李月艳介绍,开馆至今,总计接待来自临港各高校、全国各地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参观者逾万人次,校各级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经常在“雷锋讲堂”举行学雷锋主题班会、支部组织生活会等活动。

观众在雷锋馆看到的所有志愿者都是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各二级学院选拔的优秀学生,这支由校团委牵头组建的近40人的志愿服务队,除了以生动的语言讲述雷锋故事以及建桥广大师生学雷锋的故事,还同时承担着雷锋馆日常运营管理、参观来访活动安排等志愿服务工作。李月艳告诉记者,“我们在组织青年参与每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都坚持做到前期有培训,中期有落实,后期有总结,让每一次志愿服务都能变成同学们的宝贵经历。”

不仅是雷锋馆本身正在辐射周边,从雷锋馆走出来的青年志愿者也不断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将牢牢扎根在心里的雷锋精神在实践中弘扬出去。李月艳介绍,自2005年起,学校与上海科技馆达成长期志愿服务合作,每年组织千余名建桥志愿者前往科技馆及其分馆参加志愿服务。在上海天文馆落地临港后,学校团委与天文馆迅速对接,制订志愿服务工作计划,自天文馆运营测试阶段,就参与到天文馆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尤其在寒暑假期间,天文馆客流量大,学生们放弃休息,忍受严寒与酷暑,投身志愿服务当中。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临港新城申港社区签署志愿服务合作协议,结合学校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与申港社区下辖多个居委对接,组建十余支志愿者服务小组,提供二十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包含儿童兴趣课程、养老服务、健康知识普及、文化艺术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等各方面内容。据统计,各志愿服务小组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累计服务社区150余次,参与学生500余人。此外,上海建桥学院五年来共有500余名正式在岗的“小叶子”,参与五届进博会全展馆七大类志愿服务工作,为进博会的顺利举办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坚持将雷锋精神的内涵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雷锋精神的魅力和力量。”李月艳介绍,2022年,学校的雷锋志愿者服务总队克服疫情影响,面向全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7项共190余场,共招募24221人次,服务人数多达25000人。值得一提的是,在雷锋馆里,还能看到展示的每年评选雷锋奖章获得者、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将雷锋精神融入师生成长评价体系等机制及成效,使“学雷锋做好事,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理念在广大师生中得到认同与自觉践行,持续培养“雷锋式大学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