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斜杠青年Fu大爷:把上海的温情写进段子,一个老北京的上海观察日记
2023-03-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培琦/图、视频

>>>人物小传  


“我想让身边的上海人知道老北京是怎么生活的,也想让身边的北京朋友以及小时侯认识的那些人,知道现在的上海什么样。我希望通过努力,让两个城市的文化有交集,让大家相互理解。”


北京人于夫,人称Fu大爷,正宗一都市白领,还是“斜杠”中的脱口秀演员。去年春天,因为兼职送药小哥,同时用视频分享生活日常,Fu大爷火速出圈,其间,送药持续40天,完成563单,骑行了1467公里。小视频成为他记录日常,观察上海的切口,他以常住上海的老北京视角记录下了那段特殊时期的经历。起先,作为外来者只是体验生活写段子,到后来变成扎根上海的一份子,Fu大爷愈发爱上这座城市温情的一面。

  ◆ 让北京和上海相互理解 ◆  

决心成为脱口秀演员,是因为Fu大爷觉得自己说话不利索,见人就会紧张。为了“专治”结巴的毛病,他给自己整了一点更富挑战的业余爱好——讲脱口秀。于是,Fu大爷站上舞台,走到了镁光灯之下,讲起了一些有关北京和上海的段子。   

“讲脱口秀,有人为了成功,有人为了搞笑,有人为了自我实现,我就是为了锻炼自己说话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我的目标实现了。”每段小视频的开场白,他总是习惯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常住上海的老北京,我叫Fu大爷。”然后,就开始讲起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差异,并把对生活的观察写进段子。

采访当晚,Fu大爷在位于新天地的“喜剧联盒国”开放麦说段子。按照习惯,他早早地来了,听听其它演员的段子,然后直到自己登台讲段子,案头工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开放麦,是新人练胆量,老人磨新段子的好地方,观众来这里的心态就像是“开盲盒”,几十块钱的票价经常会有意外收获。因为小视频出圈以后,Fu大爷在台上也享受到了“福利”,认识他的人多了,和观众的互动也变多了。弊端就是容易被认出来。他说,因此平时言行必须得体,因为方方面面都有可能被大家带着“放大镜”观看。

Fu大爷说,他拍的视频其实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更多的是从一个外地人的视角看上海。“我想让身边的上海人知道老北京是怎么生活的,也想让身边的北京朋友和小时侯认识的那些人,知道现在的上海什么样。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两个城市的文化有交集,让大家相互理解。比如,你说老北京人天天喝豆汁?其实那不是北京。我想以一个平民视角,消除两个城市间固化的隔膜,一些彼此的误解。北京的大马路横平竖直,从元明清围绕皇城,就有了等级秩序规则,城市规划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上海是码头,从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发展而来,有着明显的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 做一个懂上海的北京人 ◆  

Fu大爷来上海后,把家安在了富民路,因为他想身处“梧桐区”,可以更快速地理解海派文化。他认为,上海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海纳百川,像是一个大杂烩,好的东西发扬光大,坏的东西被过滤、淘汰。

虽然在上海常住只有7年,他已经习惯蹦出一些上海话,Fu大爷把其看成入乡随俗的第一步。“你用北京话和上海人交流,第一印象就被贴上了刻板的标签。假如我用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拉近了和上海人的距离。至少,他会认为我认同上海文化,是一个懂上海的北京人。大家沟通的起点完全就不一样了。”Fu大爷用了几句地道的上海话来形容上海:有腔调、扎劲(带劲)、适意(舒服)、有咪道(味道)。他说,就好像形容老北京,我们一定会用“局气”“有面儿”,感受上海也一定要用本土方言来总结。

有意思的是,Fu大爷越了解上海,就越发喜欢上海,甚至曾经一些关于上海的不太友好的“坊间流传”,也成为现在被他津津乐道的上海人的优秀品德。“有人说,上海人吃饭AA制,算得太清楚,有些抠门。其实,它背后是有逻辑的,就是大家之间互相不想欠什么情,这样一来交往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也不会在钱的上面失了体面,失了分寸。在这里,欠人情应该算是一件很大的事儿。”Fu大爷觉得,这恰恰也是上海人的优点,一种拿捏得体的尺度,人与人交往再好不过的“边界”意识。

去年12月底,时逢新一轮感染高峰,Fu大爷又骑上他的自行车,送了15天的药。其间,有很多小细节很令他动容。某一天,Fu大爷接到一个送药订单,客户赶忙追了一个电话进来。那人声音沙哑,极其费力地叮嘱道,药就放在家门口,千万不要碰门铃,碰任何东西。Fu大爷立马心领神会,这个客户肯定感染了。“大家都在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怕给对方添麻烦,想到这里心里挺温暖的。”

  ◆ 看到上海更多温情一面 ◆  

今年春天,随着夏季航班的递增,Fu大爷即将把更多时间和重心放在本职工作上。脱口秀和短视频作为他生活日常的一部分,是工作之外的调剂,更是发现上海另一面的“取景框”。

Fu大爷也常常把他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写进段子,记录下上海的温情一刻,包括骑着单车送药期间,他深深地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妥帖”。“需要的时候,哪怕是陌生人,他也会出手帮你一把,如果不需要的时候,他们又不会走得太近,立刻会撤回来,按照原来的规矩生活。我觉得上海文化里,人们很怕给对方添麻烦,给别人造成困扰。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反而让人很舒服,也不会被过分打扰,过分八卦别人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在五原路上,Fu大爷看到一个清洁车的环卫师傅把车停在一个咖啡馆门口,店内的小姑娘走到马路上,接过师傅手里的水杯,进店帮他倒满了热水,然后又拿出来递给他,师傅开着车走了。一切都很和谐,自然而然。“你能看到平凡人之间的善意之举,不是刻意而为之。这些小的细节,常常让人感动,觉得生活在上海有一种小确幸,深信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还比方说,去年春天送药伊始,我借用了邻居一辆自行车,是上海90年代最后一批‘老永久’。邻居是美国人,后来全家搬到伦敦。走之前,他把车行老板推荐给了我。我想要一辆一模一样的车,又担心被坑,于是特地向邻居询问了那台车的价格。结果老板给我的价格便宜了不少。我说,那您不是卖亏了吗?老板说,疫情期间,看到我不少小视频,很受鼓舞,你一直在帮助上海,钱你已经提前付过了。看得出这位上海老板讲信用,更讲义气。”因此,在Fu大爷的“上海观察日记”里,几乎没有什么高谈阔论,讲的更多是生活日常,细微之处的一点点美好和感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