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吴焕淦:促进民族医药非遗跨区域跨学科传承传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价值引发国际医学界高度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建议,尽快启动新时代中医药基础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启动新时代中医药基础研究国家大科学项目论证,从中医药出发引领全球解决一些健康领域的关键问题。同时,要促进民族医药非遗跨区域跨学科传承传播。
◆ 尽快启动新时代中医药基础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 ◆
中医药受到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因为基础领域的一些问题对于破解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机制可能具有重大意义。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然而,在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有一些科技项目因为规划、力度、纵深上的不足,难以进行深入研究并完成转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专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吴焕淦认为,在新时代下,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国,应有能力、有决心从中医药出发引领全球解决一些健康领域的关键问题。
“中医药领域仍藏有很多富矿,有待通过研究发掘。”吴焕淦说,中医药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国际医学健康领域的前瞻议题多有契合之处。新理论新共识不断在国际范围内被“重新发现”,这提示我们,中医药在基础研究与转化能力方面还有发展与进步的空间。
就此,吴焕淦建议,尽快遴选一批对于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同时对中医药具有深厚理论实践优势的大科学问题,问题应当具有前瞻性、实施难度较大、转化价值较高、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共同攻关。
在此基础上,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先期资助一批团队对相关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基础研究,实行国际以及跨学科合作;在此过程中吸引国际领军的科学家、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入,优化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全球布局;将中医药基础相关的学术交流与支持引入当前我国重点参与、主导的多层次国际合作规划中,通过对外交流向国际学术界普及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的成就和发展方向,创造更多的学术共识基础,以期为新时代下中医药基础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开展铺下道路。
◆ 促进民族医药非遗跨区域跨学科传承传播 ◆
吴焕淦还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促进民族医药非遗跨区域跨学科传承传播。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13个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吴焕淦注意到,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着民族医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不少民族医药非遗尽管已经列入保护,依然面临着传承难、发展难的问题。
发展区域相对受限、发展学科较为局限、传承发展人才欠缺等,是吴焕淦认为的发展瓶颈。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因历史原因往往局限在各自治区内部或其他聚居区,这一特征限制了民族医药学在更大的范围面对更多的民众开展医药实践。实践证明,走出区域限制,往往能迎来更大的发展。如北京藏医院走出藏区,为首都百姓及世界政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更开发了自动药浴装置及控制系统,使得藏医药浴以及西藏文化的传播度提升,加快了民族医药非遗传承发展。
吴焕淦特别指出,非遗强调“活态传承”,即重视技艺在传承中保持其功能性,这需要采用社会人类学调查其传承环境。“在保护民族医药非遗的基础上,更要促进民族医药非遗跨地域跨学科传承传播,让文化走出去,人才技术走进来。”吴焕淦指出。
吴焕淦建议,借鉴北京藏医院的经验,鼓励地方及企业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兴建民族医院、民族医药研究院,鼓励民族医药非遗传承人员在非民族区域兴办医疗机构;与地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引进民族医学非遗技术或创办相关科室;借助地区文旅宣传推广民族医药非遗特色疗法;推广民族医药非遗旅游线路;促进民族医药非遗进入一带一路,助推民族医学国际化。
同时,他建议推动民族医药非遗跨学科研究,加强区域间民族医药人才交流,鼓励民族医学医技人员多地点执业,开展“师带徒”,而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外派人员也应该进行民族医药非遗考察与学习,加强地区间、不同的民族医药非遗间的交流互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