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1元就可打开游戏大门 如何让“防沉迷”落到实处?
2023-03-19 青年

代练App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在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的背景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防沉迷”机制初见成效。然而,部分未成年人却“另辟蹊径”,在网络平台通过租号、代练等方式绕过“史上最严游戏防沉迷措施”,使其可以不受时长、时段限制进入游戏。更有一些不良商家甚至鼓励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参与商业代练,让未成年人绕过层层监督实现“游戏自由”。

这样的“自由”是否合法合规?如何让“防沉迷”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 现象 ▼ 

1元打开“游戏大门”

“防沉迷”形同虚设

通过搜索“租号”关键词,记者在常用的购物平台上都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虚拟商品。记者发现,在这些商品的购买页面上,都会附上一条“消费提醒”: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购买网游类商品需年满18周岁。平台严禁商家向未成年人提供相关商品,禁止未成年人购买。

然而,这条提醒却形同虚设,当记者随机选择了几家租号商家询问如何购买,客服丝毫不关心购买者是否已成年,也无需提供任何凭证。每小时1元起就能租到一个游戏账号,价格随账号级别与游戏时长递增。王者荣耀、和平精英、LOL……手游端游应有尽有。付款后,通过客服提供的专用登号器输入账号密码就能在游戏世界畅通无阻,无需人脸验证等,轻松绕过“防沉迷”机制。

家长绒耀在发现自家的未成年孩子能通过租号的方式打王者荣耀,还逃过了人脸识别后,大为震惊,于是向网友求助如何应对。然而网友们却表示“理所当然”,“租号本来就不会有人脸验证”。可以看出,这种无人监管的状态对于玩家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是默认的“行规”。

记者还从手机应用商店下载了几款代练App,大多数都需要通过带有人脸识别过程的实名认证才能注册成功,而且,当系统识别出注册手机的归属人与提供的身份证不相符时,账号会被立刻封禁。但也不乏浑水摸鱼者,记者下载了一款名为“代练果果”的App甚至还玩起了障眼法。这款代练App的初始界面伪装成水果美食分享类内容,起初让人误以为下错了软件,然而几秒钟后页面上就会自动弹出“资源更新中”的字样,随后就会出现各种代练派单信息。记者使用他人身份证号与名字进行注册,无需人脸识别等验证方式即可顺利完成实名认证。

代练App客户端接单页面

 ▼ 案例 ▼ 

全国首例代练平台被叫停

对行业敲响警钟

此类现象频出不免令人心忧,这些逃脱监管的漏洞又该如何填补?近日,全国首例基于未成年人“防沉迷”制度的商业代练行为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在上海浦东法院作出判决。

作为《王者荣耀》的著作权人腾讯成都公司和其授权的独家运营者深圳腾讯公司发现,北笙公司运营的“代练帮”客户端,以“发单返现金”、设立专区的形式,引诱、鼓励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通过其平台进行商业化、规模化的游戏代练交易,故起诉至上海浦东法院。

据了解,《王者荣耀》内设“防沉迷”机制,未成年人仅能在规定时间段内游戏,游戏服务协议还规定,用户不得将账号用作代练等商业性使用。但“代练帮”客户端仍可通过不法手段,逃过这一规则限制,对腾讯公司、游戏用户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都造成了损害。最终,浦东法院认定北笙公司提供商业化网络游戏代练服务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立即停止,并赔偿腾讯成都公司和深圳腾讯公司经济损失8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18.5万元。

上海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袁田表示,商业代练行为具有不正当性,应予法律规制。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游戏商业代练从最初的有偿帮助他人“通关”发展为更为复杂的商业模式,法律风险日益增多,对游戏行业乃至社会公共利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代练平台将他人具有竞争性权益的网络游戏作为获利工具,破坏了游戏实名制、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等运营机制,加剧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风险,妨碍互联网生态,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具有不正当性,应予法律规制。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规定时间段内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但少数租号和代练平台却继续给未成年人获取成年人游戏账号创造便利,成为防沉迷“长城”中的漏洞。

据袁田介绍,法院曾就本案作出诉前行为禁令,及时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此次判决再次给这类企业敲响了警钟,互联网发展有赖于自由竞争和科技创新,但须以不干涉他人正当商业模式为边界,更不能以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从长远来看,“防沉迷”还需学校、家庭等多方合力,共同为孩子们撑起网络环境“保护伞”。

网购平台上的租号业务

 ▼ 建议 ▼ 

加强管控不能仅靠“封杀”

防范机制与社会责任并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游戏管控”的声音频出,代表委员们从多个角度建言献策,有的建议对网络游戏进行分级管理,有的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相关灰黑产业的打击力度,有的呼吁建设“堵疏结合”的社会综合协同体系……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还建议国家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并将此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发热议。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建英认为,商业代练等架空“防沉迷”机制的行为,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整治。正如首例网游代练App案向全社会表明了司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鲜明态度,对于维护互联网产业的公平竞争秩序,推动游戏产业健康发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均具有积极意义。落实“防沉迷”不但需要游戏企业切实履行法律义务,也要求游戏代练等周边产业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游戏产业分析师张书乐认为,“防沉迷”机制理论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一禁了之,但不联网的单机游戏、没有版号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小游戏等,由于没有实名认证难以直接“封杀”,反而易将部分未成年人推向另一个极端。若简单粗暴地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网游,易导致未成年人出现逆反心理,反而会刺激他们进入类似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认为,决定“防沉迷”机制是否有效,不只取决于游戏平台的管控是否严格,也取决于是否存在其他的“洼地”或者漏洞。就此而言,为了绕开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机制而设计出来的种种方法,都应该予以系统的清理和整治。代练平台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态,但远不是唯一形态。现在还有一些人或平台以各种方式,变相地向未成年人提供、出租、转让只有成年人才能够使用的网络游戏账户。对于这些行为,都应该予以追责并且建立防范机制。

  == 记者手记 ==  

多方携手筑好“城墙”

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较差,在面对游戏诱惑时管不住自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仅凭“防沉迷”机制无法一概禁之,且堵不如疏。需要家长、游戏公司、相关行业以及政府部门共同携手筑好“城墙”。

家长除了要尽到监督的责任之外,多用柔软、细腻、积极的方式加以教育与引导,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游戏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公司与代练等相关行业也应该加强自律,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配合“防沉迷”机制落实审核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技术与人工监督手段,不断完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对相关行业加强监管,制定更为明确的法律法规,同步建立监管机构进行定期检查等。

如何对待未成年人就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未来,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厘清乱象也是为游戏行业的未来注入健康且持续发展的动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