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城市更新微纪录片《申生不息》发布,首支纪录短片聚焦徐家汇书院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百集城市更新“申生不息”微纪录片项目日前在徐家汇书院举办首发仪式。据悉,该纪录片项目将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制播方式,于今年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后续该系列微纪录片还将在徐家汇书院定期播放,主创团队将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互动。
首支纪录短片揭开“徐家汇书院的故事”
据悉,百集微纪录片《申生不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策划,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知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和策展人李翔宁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申生不息》将通过拍摄城市发展进程中100个真实的故事,从居住条件的改善、公共空间的重生与升级、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共塑等多种角度切入,立体展现上海“以人民为本”的城市发展样本,彰显“人民城市”的理念,探寻上海这座温暖人心的城市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以及城市管理的智慧,记录这座城市、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情感与记忆。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在致辞中表示,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都市中,通过城市更新,使城市记忆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中国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征程中的具体探索与实践。这些微纪录片将以影像记录传播上海城市更新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这座城市的城市更新留下历史的精彩瞬间。
徐汇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彦心介绍说,该纪录片项目第一季当中的若干集都在表达着徐汇的城市更新的有关案例,这中间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永嘉路口袋公园,一个小小的在老居民区当中的空间,经改造后,拆掉了原来的危房,留下了曾经在这个区域当中的民主人士包括宋庆龄、张澜等的遗迹,给大家讲述的是生动的故事,留给大家是老少咸宜可以休闲的空间。
主创团队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郭静工作室也带来了《申生不息》项目的首支纪录短片“徐家汇书院的故事”,与业界人士、观众们共同发现更新之美。徐家汇书院作为城市更新的代表案例,因独特的建筑表达、全新的图书馆运作方式,真正做到了开幕即“走红”,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城市空间与文化升级迭代的向往和认同。
影片放映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周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等共同参与了徐家汇书院“汇讲坛X 申生不息”特别场,一起探讨了“城市更新如何才能生生不息”的话题。
馆长:打造书院+,徐家汇书院有着无限可能
伍彦心表示,徐家汇书院位于上海首个4A级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被誉为“海派文化之源”的徐家汇源核心区域,这里是中国第一家博物院“徐家汇博物院”的所在地。有着大量的阐述着上海海派文化发展的案例和实践。“我们以书为证,以史为鉴,同时申生不息纪录片将上海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创新、更新的空间载体,承载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欣欣向荣的场景,做非常好的诠释。”
看毕首支纪录短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有感而发,“城市就像一个人,我经常会做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人会经历从孩子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的过程,城市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是只有城市力量的增长和城市的向外扩展,同时它还有向内的包括城市老区、破旧的一些地区需要进行更新。上海这几年在城市更新方面有许多非常漂亮的案例。比如徐家汇书院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打卡地,就是因为它能够吸引人的视觉,是一个美的空间。”
对于徐家汇书院能成为首支纪录短片被记录的对象,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感到很荣幸。她表示,徐家汇书院作为文旅融合的全新空间,它的可能性就像徐汇英文字母“X”一样,有着无限的可能。“比如世界级的图书馆——颂歌中央图书馆,孩子们进去是为了打网络游戏,大人们进去可以做衣服、打毛衣、玩乐器,甚至还能做饭。徐家汇书院虽然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无限的,希望有更多的伙伴们和我们一起携手,让书院申生不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