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破圈|如琢如磨,斫一把良琴
2023-03-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穿汉服,抚古琴,这是青年斫琴师李元8岁儿子的新爱好。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古琴透着国风气质。艺因琴而生,琴因艺而传。习琴之人都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制”。

在金山区朱泾镇,精于修弹的斫琴师王文峰、善于设计的斫琴师李元和一群古琴爱好者,匠心斫制古琴,研究琴歌,也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创新,让古琴“活”起来,也火起来。

青年斫琴师李元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百余步骤,斫制好琴  

金山区千年古镇朱泾,自古以来延续吴风文脉,古琴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金山古琴艺术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松江府时期,清代时达到鼎盛,除了文人雅士交流,古琴艺术也普及到百姓人家。

历史上的金山琴人辈出,在金山县志中亦有金山名士操壑雷以歌白雪的文字记载。如今依然有着致力传承、爱惜和保护传统古琴艺术,坚持以传统古法斫制良琴的社团——吴韵柘湖古琴社。古琴社创始人王文峰被琴友称为“琴痴”,不仅喜欢钻研历史书籍里探究古琴乐理,对斫琴更是到了忘我的地步。

“古琴文化艺术的兴盛,离不开斫琴工艺的传承。成为斫琴师并不容易,从2012年起开始探索斫琴到真正做起来,我们花了两年。”其间,王文峰一边向师公裴老等斫琴前辈取经,一边翻阅《碧落子斫琴法》《太古遗音》等大量古籍,特别是明代金山名家林有麟所著的《青莲舫琴雅》。看的书越多,越觉得制作出一把称心的琴不易。

如今王文峰有一间木工坊专门用于斫琴,木工坊里堆砌着斫琴的木材,案桌上刨子、铲刀、锉刀各类工具一应俱全,单就宽度、凹槽不同的铲刀就有几百把。

制木胚、挖槽腹、测音、装配件、安装护轸、上灰胎、打磨、上漆……斫制一床古琴有12道工序、100多个步骤,一床好琴的诞生,快则两年,慢则5年。在王文峰看来,最为讲究的就是第一步——选琴材。“听,这两块木板声音不同吧?”他敲击了两块长条形木板,一个声音透彻,一个声音发闷,这就是阴沉木和杉木的不同。

一般刚入门的习琴者可以选用杉木斫琴,但多数杉木上都有疤痕,在制作成古琴后,这样的疤痕会对声音产生影响。而另一块来自欧洲的松木,通体没有结疤,横截面是顺直的木纹,这就是斫琴的好材料。“衡量一床古琴是否上乘,60%都在于琴材,还要考虑琴材的含水率、切割法等,每道工序都讲求匠心斫制。”

  古琴雁足,推陈出新  

同为古琴社创始人的李元,曾在2020年带着自斫古琴“可伴”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手工艺大赛,荣获了上海市“百名手工艺达人”称号。这床古琴是他为妻子而制,花了两年多,单就上漆的工艺,就有黑、黄、灰等三十多层漆,李元对上漆过程不人为干预,主要看天气。

目前李元正在斫制一床名为“蕉叶”的古琴,与传统古琴不同,“蕉叶”采用了榫卯结构的合琴方式,契合度比胶状更好,能达到减震效果,底板音和面板音的和谐度会更高。

原本就是设计师的李元自己设计了“蕉叶”,他介绍,外形如芭蕉叶的古琴是造型最独特的,因为边线特别,做一床蕉叶古琴等于做三床一般古琴。目前“蕉叶”已完成了90%,“古琴上的徽位还没定位,上漆目前也只上了五层漆。”斫琴前,李元会出设计稿,然后电脑打样。他常打趣说,身为斫琴师,兼并了设计师、木工、漆工等多个工种,需会各种技能。

古琴制作也需要创新。古琴的雁足安装于古琴底板上,可以支撑起琴身,也可以绑琴弦,弹奏古琴时,古琴腹腔的共振通过雁足导至桌面上进行二次发音、振动,不同材质的雁足对共振也有影响。在李元的工作室里,他从架子上拿来一对铜质雁足,“市场上的古琴雁足多以木头为主,我做的这对雁足就是想挑战不同的材质。”

这对小巧的雁足以两只老虎打架的“双虎式”形态呈现,360度观摩都能看到老虎的样子。这是李元自己设计,通过3D建模、3D打印后铸造出来的。“我喜欢收藏老物件,这个雁足的原型是一个汉代的席镇,家里正好有收藏,我就进行了3D扫描,并对部分进行了复原,再缩小整体比例,并调整了绑弦和入琴腔的部分比例,小小的雁足也能渗入创新思维。”

  习承并进,破土新生  

王文峰、李元一起先后成立柘湖山房古琴斫制工作室、吴韵柘湖古琴社,“吴韵柘湖”是金山区唯一一家集演奏、斫琴于一体的琴社。去年,古琴艺术也成功入选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琴社成立以来,迎来送往了许多青年、孩童、老人及国外友人,其中不少人被古琴的神秘感吸引而来,却因为各种原因浅尝辄止。他们深知,传统文化要习承并进,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

这几年来,琴社与朱泾镇钟楼居民区结对,在暑期开展公益课堂,将古琴文化带入社区。面对孩子们,琴社成员不仅将琴史、琴曲、琴论以小故事的方式趣味讲述,还将“小星星”等儿歌改成古琴琴谱,或是兼容古诗词的韵律,唱弹教授,让孩子们更易入门与记忆,也让古琴成为国学教育的载体。

如今,李元8岁的儿子也开始系统学习古琴,因为孩童臂长不够,适合小尺寸的膝琴。李元对儿子学琴不提要求,以兴趣爱好为主。“我会对他说,爸爸去老师那喝茶,你跟着我去看看,练练琴。”换上汉服弹古琴,仪式感让10后慢慢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

==   对话   ==

寻找古琴传扬的突破口

青年报:古琴相对小众,如何让古琴突破“小众圈”,能“活”起来?

李元:其实社会上关注古琴的人还是小部分,很多人还会错把古琴认作古筝,在未做到普及的情况下,谈破圈还是有点困难。我觉得需要结合金山文化,让古琴植入日常文化的宣传中,从兴趣出发培养艺术修养。

目前我们已经在拥有本土文化背景的《拨棹歌》基础上制作了10首曲子,并打算邀请全国古琴名家在金山做打谱会。同时想在《拨棹歌》的基础上,结合金山文化、旅游,做有文化底蕴,又有故事内容的情景舞台剧,古琴作为元素穿插其中。也可以结合当下比较时尚的元宇宙,找到古琴文化新的宣传突破口,看能否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王文峰:古琴有单独的谱本,制作过程遵循古法,从制作到演奏都很传统,无形中也为破圈增加了难度。古琴普及形式的创新是一种破圈,如今在演奏中我们也在寻找新方式,比如在古琴演奏中加入爵士、蓝调等。在斫琴方面,我们在选材方面不断创新,用现代方式分析材料的共振性,还会去专业机构为古琴做CT,分析古琴的结构。希望多种尝试下,让更多人了解古琴的魅力。

斫琴师心中的“国风”    


“很多人还会错把古琴认作古筝,需要让古琴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古琴的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