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团队“扎根”苗寨数年,助力云南乡村振兴,以践促学培育时代新人
2023-03-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刘骏 刘金玉

如何更科学地养殖和扩大销路,这是云南寻甸泽铁村养殖能手张美花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成立养殖合作社不仅是这名苗寨女子的愿望,也是许多村民的一致呼唤。为了更加明确村民对于成立养殖合作社的想法,来自华东师大的“新内生发展实践”项目团队近日邀请村支书王智聪、村长罗泽辉以及张美花、张荣仙等十余名村民代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乡村产业发展图景。而在日常,开展乡村大调研,以践促学培育时代新人,也已经成为这支“扎根”苗寨数年的华东师大团队的工作方式。

聚焦新内生发展

助推苗族村寨治理与建设之路

泽铁村是一个以花苗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寨,这里的村民世代居住在大山之中,民风古朴,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习俗上都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痕迹。相比寻甸其他民族群体,花苗的人口规模较小,在社群交往上也更加保守和封闭。三年前,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及其团队首次来到寻甸泽铁村实施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社区为本的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探索”。

面对刚脱贫摘帽不久的村寨,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助力当地的乡村建设和治理,纾解依旧存在的内生发展困境,成为了摆在团队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文军教授团队创造性地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视角,将“社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乡村治理”的实践形式相结合,以寻甸泽铁村为试点,从2019年起开展了一系列乡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活动,内容涉及产业、文化、教育等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

“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参访、活动组织、乡村治理工作坊、社会倡导等形式,综合社会实践和理论调研两方面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寻甸泽铁村的乡村振兴行动。”项目组主要成员、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吴越菲介绍道,“引导苗寨的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激发乡村基层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内在活力,是项目重要的实践目的。”

三年来,项目组不仅改造了泽铁村的党群活动室、民主议事室、乡村图书室等社区硬件设施,而且积极推进村里的民主协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志愿服务积分超市建设,协助推动开发“小山茶”“云品寻师种养殖合作社”等项目,培育志愿服务队、舞蹈队、合唱队、养殖合作社等各类村民组织,举办“新内生发展与乡村治理”工作坊10余次,积极开展暑期支教活动,撬动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上海协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圭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外部资源投入累计超20万元。

“泽铁村的乡风文明、特色产业、社区组织、居民自治能力等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华东师大挂职干部、金所街道泽铁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薛寅申看来,泽铁村的变化与文军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密不可分,“文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已成了泽铁村民们的知心人,不仅找寻发家致富路、孩子的教育问题会咨询文教授团队,就连村民们之间偶尔闹矛盾也会想到请团队成员来调解。”

开展乡村大调研

以践促学培育时代新人

从城市到大山,与苗寨村民朝夕相处,这不仅能帮助村民们解决实际困难,也让这群来自上海的大学生们受益匪浅。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的博士生刘雨航是团队中的老成员,这几年多次前往云南、甘肃等地参与乡村调研活动,让他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刘雨航看来,奔忙于田间地头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术研究,更是一次理解国情社情,参与社会治理的绝佳实践。产业振兴是寻甸泽铁村一直以来的发展难点,也是项目团队尝试纾困攻坚的重点。为了更好解决泽铁村养殖产业遇到的问题,团队成员分头与养殖村民建立讨论组,依托社会工作等专业背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村民思考成立养殖合作社的相关事宜,充分发挥村民参与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泽铁村如果能够建立起养殖合作社,就可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当地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刘雨航表示,相比于作为一名乡村振兴的研究者,他更愿意将自己视作推动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做对社会有价值的学问,是他学习社会学的初心所在。

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之上。除了在泽铁实施的项目,文军教授团队还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省平凉市等地围绕中国乡村的转型发展开展社会大调研,提炼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经验。团队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谈及项目体会,团队成员高芸也表示,“社会学研究强调‘知行合一’,不仅需要理论的参悟,还需要实践的积累,希望能将书本所学运用于社会现实,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正是团队负责人文军教授所希望看到的。如何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让学生真正走入现实的话语与情境,一直以来是文军等华东师大教师探索课程思政创新的重要方向。“理解中国的最佳方式,或许就是亲临眼前的每一段发展进程。”文军说,“当下的中国社会有着比书本更丰富的育人素材,要想培育好时代新人,必须让学生们深入基层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国情认知,建立家国情怀。这是我们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记者了解到,文军教授团队“扎根”云南苗寨,是华东师大3年来定点帮扶云南寻甸的一个缩影。目前还有“华东师大—寻甸实验班”“云品寻师种养殖合作社”等多个华东师大定点帮扶项目在寻甸落地。“未来,我们还将引入更多专业资源,从产业、教育、文化、健康等多个领域,全方位服务寻甸的乡村振兴事业。”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华东师大挂职干部朱文佳如是说。自2019年以来,华东师大持续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结合当地具体需求,在教育帮扶、智力帮扶、消费帮扶、产学研用结合等领域,为寻甸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师大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刘骏 刘金玉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