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内测运行,这家“国”字头博物馆缘何落户上海?
2023-04-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作为全国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市周家嘴路3678号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今天开始内测运行,计划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面向观众开放。这家“国”字头的博物馆缘何落户上海?将如何讲好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故事?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一探究竟。

■ 何以落户上海?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

在上海,“国”字头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很少,即将与公众见面的这家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之所以能够落户上海,说到底是没有其他城市比上海更合适建造这样一家博物馆。在呈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历史方面,上海是有底气的。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据统计,1912到1949年间,全国80%以上共300余家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国近现代学术名著的千余种图书,近95%为上海出版。那么多出版机构和新闻机构汇聚于此,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名人资源。据介绍,百年来,上海新闻出版业群星闪耀,涌现出如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赵家璧等大家,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上海也是党的出版事业诞生地,是海派文化的关键一环。因此,在上海建设新闻出版博物馆是新闻出版人一直以来的夙愿。

■ 如何讲好故事?有百年重藏,也有“满天星辰”

应该说,在建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方面,上海是当仁不让的。但是如何讲好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发展史,对于上海而言,却是一个比较宏大而且复杂的命题。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历史条理繁琐,可谓千头万绪,要把这段历史讲清楚其实很难。但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布局来看,还是给出了几条线索。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一楼为序厅、“百年文存”展示区,二楼为主题馆,三楼为印刷出版馆、儿童出版馆,四楼为数字出版馆、艺术设计馆,五楼为音像出版馆、临展厅,涵盖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儿童出版、印刷技术、艺术设计、数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内容。

一楼“百年文存”展区是一大亮点。作为和商务印书馆齐名的中国近代最大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图书馆的藏书曾达52.7万余册,这一规模在当时沪上图书馆中首屈一指。“一·二八”事件中,商务印书馆建立的远东最大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毁于战火,使原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成为全国出版系统最大的单体文物,足见其珍贵。202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所藏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整体迁入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保管。展厅是按杜定友、刘国钧分类法陈列的书库,庋藏1935年以前的近代出版品,其中不乏重要工具书和众多名人名著的初版图书。

二楼的主题馆呈现的则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满天星辰”。这里展出文物原件两百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八十件。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墨海书馆的《全体新论》,美华书馆的《体学图谱》,上海格致书院的《格致汇编》,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江南制造局的《运规约指》《开煤要法》《佐治刍言》。另外还有党的早期出版文献等红色资源。

印刷也是一条线索。在印刷出版馆里陈列着一台19世纪70年代引进中国的石印机,长4米,重达4吨,经修复后石印机可以正常运转。艺术设计馆里展出了贺友直的《山乡巨变》、钱笑呆等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张仃的《儿童劳军》、李可染的《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年画,阙文的《我们热爱和平》、广州美术工作室的《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为革命锻炼身体》宣传画等原件。

■ 科技如何赋能?高科技还原书馆、报馆一条街

藏品是一家博物馆的核心。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藏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据悉,博物馆征集到的第一件藏品就是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巴金为商务百年庆题字手迹(1998年),上书:“我是‘五四’的产儿,我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走上文坛。”著名出版家、辞书编纂家巢峰共捐赠出版类专业图书336册,各类书信、手稿、获奖证书和《辞海》出版相关照片等。著名出版家范用的捐赠藏品包括巴金、钱钟书、黄裳等名人签名本图书2200册,书信手稿2134件,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1531册珍贵期刊。

目前馆藏数量60万余件,包括清末至民国时期出版的期刊4300余种,报纸349种,教科书4300余种、2万余册,还有木活字、石印机、铜字模等出版工具,以及与新闻出版相关的一些档案文献,新闻出版前辈使用过的物品等。

虽然这是一家回溯历史的博物馆,但是却也同时拥抱着未来,各种现代高科技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馆内多处运用了裸眼3D、3D MAPPING、多媒体触屏互动等手段,建设基于5G、覆盖手机端和PC端的三维导览系统,在现代高科技的加持下更完整、清晰地呈现新闻出版业的历史之源与未来之盼。展馆序厅使用裸眼3D技术展开新闻出版历史的长卷,与两侧顶天立地的报头、刊头LOGO墙营造出文化殿堂的氛围,一虚一实,让人身临其境。主题馆用巨型大屏还原了民国时期以福州路、山东中路为中心的书馆、报馆一条街,再现当时的文化盛况。参观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一键穿越回书报一条街,操作其中的虚拟人物完成各种任务,感受当时的文化盛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