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达80%以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发布
2023-08-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近期,江浙沪两省一市交通部门联合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8月23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两省一市相关负责人对《专项规划》的总体情况进行解读。按照规划,预计至2035年,示范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0%以上,在全球居于领先水平。

■ 既是交通设施规划也是交通服务、交通治理规划

示范区地处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区域,又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但一直以来都存在对外交通联系效率不高、内部路网连通性不足、交通协同治理和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裉节问题。如何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前提下,推动各方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提出一体化的交通解决方案,并探索跨区域的项目协同与制度创新路径,是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说,全域约2413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具有“生态绿色”“水网密布”“古镇云集”等鲜明特点,其交通体系的构建与集中城市化区域相比也存在较大不同。在定位上,本次规划既是交通设施规划,也是交通服务规划、交通治理规划,这体现在既要实现交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引导两省一市交界处从后发走向先导,又要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空间品质,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跨区域综合交通治理体系。在目标上,规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通过构建“一体化、数字化、低碳化、共享化”的示范区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交通环境,实现对外交通集约畅达、内部交通绿色便捷、交通治理协同高效的目标愿景。

在策略上,规划突出生态绿色和枢纽支撑。在整体框架设计中,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理念,以TOD为导向完善示范区枢纽布局。其中,对外交通的优化重点为模式优化和效率提升,支撑示范区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发展绿色化、清洁化的货运体系。内部交通强调互联互通和差别发展,坚持“跨域一体”,整体规划布局各类交通网络,提升示范区交通连通性和可达性。并根据先行启动区、活力城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区域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交通设施配置和管理政策。启动区及其周边交通强调品质多元和特色营造,根据商旅、跨区通勤、日常生活等多元化出行需求,提供多样化交通服务,探索发展需求响应式交通和水上交通等低运量、特色化交通系统。

■ 重点完善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四大交通系统

根据示范区战略定位,规划方案构建交通空间协调新格局,重点完善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特色交通、客货运枢纽等四大交通系统。其中,轨道交通方面,以干线铁路、城际(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满足示范区对内对外多种出行需求。在沪昆高铁、沪昆铁路、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国家干线铁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重点补强城际(市域)铁路网络,规划如通苏湖城际铁路、上海示范区线、水乡旅游线、嘉善至西塘线等城际轨道交通线路。

道路交通方面,以提升路网连通性和一体化水平为导向,落实“四横五纵”的高速公路骨架,加快构建“两横三纵”快速路系统,布局形成“七横九纵”干线公路网,持续推进美丽乡村道路建设;切实保障慢行网络连续性和功能性,预计到2035年,独立路权的自行车道总长将达3000公里左右。

特色交通方面,构建区域级、城市级、社区级三级慢行绿道系统,依托骨干河道和重要湖荡构建舒适宜游的蓝道系统,结合太湖、淀山湖、太浦河等河湖水系构建“两横两纵三环”区域风景道体系,全面打造“慢游”交通网络。

客货运枢纽体系方面,发挥虹桥枢纽核心门户功能,构建空间融合、站城一体的客运枢纽布局,打造“外集内配”的货运枢纽和城市多级配送体系。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表示,引导示范区交通从后发走向先导,首先是增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联系,在现状的沪昆铁路、沪昆高铁的基础上,加快沪苏湖、通苏嘉甬等干线铁路建设,构建高铁“十字”通道,支撑示范区融入国家干线铁路网络,实现与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同时,加强与苏州、嘉兴等周边城市联系,一是沿沪湖、通苏嘉两条示范区创新功能轴规划如通苏湖城际铁路、上海示范区线、水乡旅游线、嘉善至西塘线等“H”型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推进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至西岑,提升示范区主要城镇簇群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其中,上海示范区线、嘉善至西塘线、上海17号线西延伸已开工,建成后将支撑实现水乡客厅至虹桥枢纽35分钟可达、至浦东机场70分钟可达。二是进一步完善快速路系统,填补示范区东部区域南北向路网空白,便捷青浦、客厅、嘉善之间的联系。

此外,持续优化示范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重点提升示范区骨干路网互联互通水平,依托现状国省干线公路和部分高等级县道,构建“七横九纵”干线公路网。预计2035年示范区城镇开发边界内全路网密度将达到8km/km²以上。

■ 构建绿色主导交通模式,打造绿色智慧交通新样板

规划还重点提升同城化交通、水上交通、新型交通的出行体验。同城化交通方面,聚焦道路对接、跨省公交、车辆服务等,创新城际(市域)铁路贯通运营和公交一体化运营模式,推动示范区跨界出行享有“同城待遇”。水上交通方面,一方面协同推进内河航道整治,形成“四横四纵” 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布局,建设绿色集约化内河作业区,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开辟水上客运交通线路,打造水上出行新体验。新型交通方面,鼓励“互联网+”共享交通、需求响应式公交、无人配送等新型交通试点应用,探索高铁物流、轨道快运等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新模式。

此外,规划还打造绿色智慧交通新样板。通过交通活动引导、运输组织优化等,构建绿色主导的交通模式;加快示范区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低碳化技术及管理模式创新,协同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预计至2035年,示范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0%以上,在全球居于领先水平。智慧交通方面,积极鼓励5G、区块链、物联网等智慧交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夯实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底座,共建示范区智慧交通监测和管理系统,推进MaaS(出行即服务)智慧出行服务系统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