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场书写历史,《宝岛一村》村民讲述60年眷村乡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8月28日晚上,上剧场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宝岛一村》经典版以及《宝岛一村》专属版两地演员全员为走过15周年的《宝岛一村》庆生。该剧编剧之一,也是眷村故事的亲历者王伟忠走进剧场,和大家一起回溯了该剧创排的初衷,也把宝岛台湾最后一个眷村故事,那段长达数十年的两岸血浓于水的故事讲给众人听。此次,《宝岛一村》主创和两代演员齐聚一堂、畅叙情谊,绘就《宝岛一村》演出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笔。
◆ 故事未完,生命力量直抵人心 ◆
《宝岛一村》的故事曾被著名剧评人陈浩评论为“历史的色泽、时代的珍藏”。它讲述了近代史上一次罕见的族群大迁徙:1949年,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受时代与环境影响迁徙到宝岛,入住眷村。他们原以为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旅居生活,却逐渐发现归家之日遥遥无期。他们从离家、想家、想回家,到最终接受“这里就是家”,演绎出时代中,笑泪交织的人生故事。
剧本诞生之初,“眷村子弟”王伟忠与导演赖声川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思维碰撞。作为《宝岛一村》的编剧、导演之一,王伟忠一语道出创作初心:“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这是血泪堆砌出来的故事。我是眷村的第二代,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把眷村的故事讲出来,而很多感情是书写不清楚的,只有用舞台剧表现出来,才能直达人心。”
王伟忠继续分享道:“一个人的创作,通常和他的成长背景有关。眷村的故事,是我的父辈以及我从小长大的真实故事,包括经典版的很多演员,其实都是眷村子弟,他们呈现的就是自己的故事。可以说,眷村有我的全部情怀,我一定要把这些讲不完的故事,说给我们的后代听,让他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而赖老师是喝过洋墨水的,他把眷村几百个故事串联在三个房子的邻里之间,也把这个故事在舞台上做了精准的表达。”
自2008年首演至今,《宝岛一村》已演出超过300场,也将原本专属于某个族群的特殊感受,扩展至整个华人群体,甚至契合了全世界流离失所人群的乡愁叙事。正如赖声川所言:“《宝岛一村》一直有一种很奇特的生命力,它的力量来自整个生命本身。这部戏现在已经脱离了原始的语境,眷村没有了,《宝岛一村》的意义却变大了。”
◆ 倾情共演,时代记忆薪火相传 ◆
2023年对于《宝岛一村》来说是丰沛之年,既迎来了剧目诞生15周年,又逢经典版演出暌违四年与大陆观众的温情再会。自7月21日15周年巡演上海站首演至今,经典版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已造访深圳、杭州、北京和西安四地,也于8月25日至27日重新返沪,在“大本营”上剧场为本轮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与此同时,专属版演出也联袂而至,已于8月26日午场完成了本轮首演,而经典版更是接档当日晚场演出,两代演员在上剧场共同创造了历史性的一刻。
适逢其时,此次活动上剧场特邀两版《宝岛一村》的演员共同为剧目提前庆生。两代人同台对话、互问互答,抒发共演、共创的绵长情谊,倾情呈现舞台故事的生命内核,展示“村中”故事的传承力量。
经典版演员中不乏“眷村的孩子”。“老赵”的饰演者屈中恒与《宝岛一村》相伴走过15年,从41岁演到56岁,“眷村是我的前半生、我父亲的后半辈子,我们在演绎自己的故事,我愿意一直演下去。”“小朱”的饰演者冯翊纲也曾感慨道:“‘宝岛一村’是最后一个还亮着灯的眷村,《宝岛一村》只要演一次,眷村就又活了一次。我们带有这么重要的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看到年轻的上剧团演员们能够跟我们把戏合在一起,我特别激动!”
说到《宝岛一村》在当下的意义,年轻人是否需要来听一听《宝岛一村》的故事,著名制作人、上剧场CEO丁乃竺直言:“我觉得年轻人太需要来看看它了,因为这是属于大家的历史,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历史。它是我们父辈的故事,关乎一代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跨时代的乡愁、关乎命运的情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走进剧场,再次与这段历史重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