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在申城|闵行:立足“一南一北”,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
“大零号湾”科创大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今天,“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闵行区专场)举行,本场主题为“立足‘一南一北’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闵行区发改委主任韩永强,闵行区科委主任徐豪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上半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4.5%
闵行位于上海地理版图中心,是链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沟通全球的重要枢纽门户,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闵行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聚合力、扬优势、塑功能、促发展,激活“创新开放”动力,擦亮“生态人文”底色,用实干实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闵行实践的时代篇章。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闵行区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81.37亿元,同比增长24.5%,高质量发展基石不断夯实。
一是构建对外开放“强磁场”。闵行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和“南向拓展带”的主力军、主战场、主引擎,正全力推动48平方公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部分)的建设发展,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我们加快制度型开放,放宽外资准入、设立自由贸易账户、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16项国家政策和10项市级专项政策在闵行落地应用。
加强高能级功能性平台构建,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分别集聚了贸易、人才、法律等龙头企业和服务机构600余家、155家、52家。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形成“1+10+X”多元医疗健康发展布局,5家高能级医院建成运营。着力强化总部经济功能,构建特色产业生态,润阳股份、天合光能、阳光电源、晶科能源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在闵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落地,信达生物、山东威高、云南白药、正大天晴等6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齐聚闵行虹桥国际商务区,目前闵行虹桥中央商务区已累计落地总部型企业 240余家。截至目前,闵行区已经汇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家、外资研发中心87家,已累计上市企业51家。
二是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自今年2月市政府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以来,我们充分联合、整合区域内2所985高校,10多家航天、航空、船舶装备领域的科研院所,440余家各级研发机构,千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布局落地。联合市级部门、区域高校、市属国企组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管委会,设立“大零号湾”专项资金和区校合作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全球引才计划、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
已建成74万平方米科创载体,集聚一批优质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区。不断提高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功能,与华为启动建设上海昇思AI框架创新中心,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目前,“大零号湾”地区已集聚“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联动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浦江科技城、莘庄工业区等闵行重点产业园区,承接“大零号湾”创新策源成果溢出,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目前,闵行已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86家、专精特新企业1213家。
三是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地”。闵行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惠民生、强文化、优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我们首次将民生实事项目列入区人大议题,持续破解“老小旧远”问题,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老旧住房改造15万平方米,投入超42亿元用于美丽家园建设,与瑞安、地产等重点企业合作,对召稼楼、颛桥中心村等城中村实施改造。
今年初,召开全区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与9所高校合作举办27所中小学,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华山等市级医疗机构共建9家医疗机构,在全市率先推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晚门诊”服务。建成海派艺术馆、宝龙美术馆、吴颐人艺术馆、张渊艺术馆、“大零号湾”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闵行博物馆也首次上榜全国百强博物馆。目前,全区已经累计建成浦江郊野公园、闵行文化公园等193座公园,森林覆盖率达18.9%,让市民“出门见绿、推门入园”。
歌尔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承载力
下一步,闵行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作为闵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关键增长极、首位主战场,充分发挥“一南一北”两大战略支点和创新开放两大战略对闵行整体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承载力,努力当好“施工队长”。
聚力推动北部地区核心功能强化,促高水平开放迈上新高度。积极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升级版政策落地,争取加大跨境贸易、离岸贸易、跨境投资便利化、高水平医疗服务供给等政策落地应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专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打造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大力拓展贸易、人才、法律、金融等标志性、引领性功能平台和服务机构的引进,持续高水平推进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打造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的“会客厅”、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登机口”,努力成为上海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中的“虹桥支点”。加快虹桥前湾、虹桥未来中心和虹桥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未来之城。
聚力推动南部地区三区联动发展,以高质量创新积蓄新动能。在南部,我们着力推动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发展,进一步持续推动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体系,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高质量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构建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建立完善区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设立“大零号湾”创投基金,建设“大零号湾”金融港,构建全过程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大零号湾”科创成果转化中心、“大零号湾”国际智能医疗创新中心、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用心建设怡人的滨江步道、活力的体育公园、温馨的人才公寓、高端的商务酒店、网红打卡的餐饮咖啡等设施,没有围墙的园区绿地,打造开放共享,充满创新生活和文化气息的科创街区。
聚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制造业立区”,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产业蓬勃聚势,争取在航空航天、新能源、基因技术、量子科技等领域培育一批硬核企业。加快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未来能源等新赛道和产业布局。坚持“服务业强区”,推进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国际商贸、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多点布局、形成集群,促进高端专业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大企业走访服务力度,推动更多惠企政策让企业“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聚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积极回应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大“两旧一村”改造力度,深化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再建设3-4个市级示范性高质量学区(集团),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六个一工程”,促进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双下沉”。持续把文化浸润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推动春申湖四岛、冯远美术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让市民在家门口可以就近享受到有品质、有情怀、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公园+”“+公园”理念,继续建设一批重点公园、环城生态公园带、绿道等,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
推动“大零号湾”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发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闵行正全力推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尽快将“施工图”转化成“实景画”。
一是强化体系支撑。制定推动“大零号湾”高质量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启动“大零号湾”产业和空间战略规划研究。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大零号湾”管委会统筹协调作用,多方协同,合力推进。全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签订了新一轮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特别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深化基础研究、引育顶尖人才。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研究“大零号湾”专项政策,从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质量孵化器与园区建设、创新人才集聚、激活创新主体活力等五个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我们还建设“大零号湾”金融港,首批24家基金和金融机构机构已经入驻。发起设立“大零号湾”创投基金和科技产业基金,基本形成从创业扶持到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全链条的金融加速支撑体系。进一步整合知识产权、市场监管、税务、人才等政务资源,提供一站式科创服务。
三是强化成果转化。今年以来,涌现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85项(人)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占全市比例超过1/4。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共建孵化转化平台,共同到高校遴选优质科技项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建设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大企业与高校联合成立实验室、建设联合研发中心、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创新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双向赋能。“大零号湾”优质科技企业正快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零号湾”区域估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12家,估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30家。
四是提升功能配套。构建丰富多元的科创空间,目前在建的科创载体约有70万平方米。“大零号湾”国际人才会客厅、“大零号湾”图书馆、闵行科创公园已建成投入使用,筹措了超3000套人才公寓,并围绕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周边区域,启动综合环境提升工程,努力创建宜居宜创的开放式科创街区。
今天的发布会选址“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会后,记者来到“天工之家” 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和歌尔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实地探访。
“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位于“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区核心位置,位于剑川路953弄。2020年底,上海交大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科学家躬身入局。目前,已经有60余家上海交大师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五百亿,其中估值超过两亿的企业有29家,相当部分为科学家创业,站上产业第一线。
随着科学家创业渐成气候,2022年3月,上海交大发起了“天工计划”,旨在提升科学家创业成功率,助力构建交大系创新、创业、创投的良性互动生态。而“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将为科学家创业提供实体空间的支撑,构建资本与科学家沟通的桥梁。
作为国内高校的率先探索,上海交通大学的“天工计划”与学校2021年底发布设立的“未来产业母基金”共同构成了“组合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天工计划中已经有5家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1.98亿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陶生策教授去年创立了抗码生物,他表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创业犹如拼图,需要不同版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象牙塔走出的科学家在创业过程中,要想达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需要政策、环境、科创氛围等各方面的支持,“天工之家”正是帮助自己在创业之初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帮助和支撑。
歌尔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2月,是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华谊万创·新所科创园的歌尔光学上海研发中心,将着力聚焦区域产业、人才、政策等优势资源,布局前沿AR光学技术,引入国际领先的光学技术开发设备,以衍射光学为设计核心,打造从衍射光学设计、母模制作,到纳米压印、刻蚀、后段封装、性能检测的全流程闭环,填补国内衍射光波导元件设计与母模制备的技术空白。
歌尔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廷瑞表示,当初选址的时候,在上海看了20多个地方,最后选择“大零号湾”,第一个是因为这里的定位和公司的属性非常契合;第二是因为这里优质的实验环境、园区环境建设;第三是因为有交大、华师大环绕,为储备人才提供了更好条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