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世界瞩目“亚运之城”杭州
2023-09-23 文体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右)和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新华社 图

“东方枢纽城市”,这是英国人乔治·斯汤顿笔下的杭州印象。1793年,他随英国使臣访华,对杭州印象深刻,称赞这座城市连接陆海丝绸之路,富足、繁华与当时的伦敦无差。

230年后,“天堂之城”杭州已从古老美丽的传统城市,蜕变成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开放包容、魅力独特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悠久历史丰富人文底蕴,山水之美打造绿意盎然,日新月异成就创新发展,杭州是一座人文之城、绿色之城、创新之城。

第19届亚运会即将开幕,这座“亚运之城”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正展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积极成果,也将展示亚洲大家庭的团结进步和多元文化的繁荣。

人文杭州

“亚运之城”的深厚底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古代文人眼中,杭州“晴方好”“雨亦奇”,风姿绰约、令人神往。

作为传承千年文化的中国古都之一,杭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苏堤白堤,镌刻着文人墨客的悠悠往事;千年宋城,记录着风华宋韵的古今变迁;良渚遗址,回望水中之洲的文明之源;大运河畔,见证漕运的繁盛与新生……

“读白居易写下的诗,走苏东坡走过的桥,品陆游品过的茶,赏柳永赏过的花。”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从网红小镇文旅融合,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杭州国家版本馆等文化传承国家级项目,当代杭州向全世界展示着特有的城市气质和吸引力。

“这是一座古老且美丽的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居民也热情好客。”巴勒斯坦青年与体育最高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拉朱卜难掩对杭州的向往。他期待杭州举办一届精彩的运动会,在亚运会历史上“留下光辉印记”。

杭州亚运会处处渗透着丰富历史和人文元素。在会徽“潮涌”上,反映江南人文意蕴的扇面造型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亦静亦动,镶嵌着断桥和三潭印月的“湖山”奖牌线条灵动,以玉琮为表征的“薪火”火炬喻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绿色杭州

“亚运之城”的美丽风情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古诗简洁大气的意蕴中,杭州是一座绿意盎然、风景如画的城市。

坐落于西子湖畔、钱塘江滨,杭州山水相依,被森林和湿地浸润包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新时代杭州的发展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等重大工程,西湖得以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让湿地成为城市“绿肺”。

“杭州非常美丽,整座城市是绿色的!”参加第19届亚运会的不丹代表团团长吉格梅·廷莱这样描述杭州。

如今,杭州市民“出门见绿”。郁郁葱葱的西湖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大运河畔幽静绿道让人心旷神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里鸟儿啁啾……近年来,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杭州每年增绿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绿道共4700余公里。

亚运会期间,2000多辆官方服务新能源车将在赛场、亚运村接驳等多个场景穿梭,提供绿色智能的亚运出行体验;杭州亚运村的“全能”快充站,15分钟最快可充电60度,满足车辆行驶400公里的用能需求……“这将为此后举办的亚运会树立榜样。”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帝瓦里对杭州的环保理念和绿色风情印象深刻。

创新杭州

“亚运之城”的当代活力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在描述杭州的古韵中,亦不乏大气宽广的胸怀和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

杭州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座创新之城,既充满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也拥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去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前100个科技集群中,杭州创新指数首次进入前20,位居第14,创历史最好排名。

近年来,杭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杭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攀升,创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数智城市等领域领风气之先。聚焦于创新的杭州吸引着全世界目光。近十年来,杭州持续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敞开怀抱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

亚运会期间,杭州与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等5座亚运协办城市将通过涂装“虹韵紫”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串联。在优美精致的外表下,列车定制技术创新方案缓解列车跨越丘陵山地的颠簸感;车厢内5G+WiFi网络全覆盖,配备车内气压与温度自动调节系统……一系列中国高铁最新技术,彰显创新中国的活力,展示流动中国的魅力。

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信息技术指挥中心指挥长、杭州市副市长胥伟华表示,杭州亚运会将通过“科技亚运”,向世界展示“数字杭州”“数字中国”的新优势。

人文杭州、绿色杭州、创新杭州、亚运杭州……杭州张开双臂迎接亚运会,向世界展现古老与现代、绚丽与青绿、浪漫与活力。白居易在诗中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如今,杭州也将给亚运会所有参与者带来最美好的感悟,给世界留下别样的中国记忆。

据新华社电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