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颐和园“扫地僧”治好了我的“早F晚E”
2023-10-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近日,北京颐和园一名保洁员为游客介绍颐和园四大部洲的“贯口”视频火了,他拿着扫帚和抹布,却对颐和园建筑情况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被网友称为“最强扫地僧”。

手上拿着的是扫帚和簸箕,眼里看到的是亭台楼阁,脑海闪回的却是超长时间跨度下的世事变迁和沧海桑田。正如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看见了月亮”,这实在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腔热情走向社会,却迎来了生活的无情打磨。那些童年延伸出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社会边框的锤击之下缩回了体内。身处职场,每天都有一些操心烦心闹心的事情,就像是扫一个一眼看不到边的园林。有时候打扫得干干净净,风一吹,又是满地狼藉一地垃圾。

于是我们开始认为,只有衣食无忧,实现财富自由之后,才有时间、精力和资格去探索那些瑰丽奇幻的梦。现实与梦想的鸿沟让我们习惯了早上喊Fighting,晚上睡前却Emo。

在“早F晚E”的时候,不妨看看这位活明白了的“扫地僧”,把一份看似单调枯燥的工作干出了自己的滋味和尊严。从上岗那天开始,这位“扫地僧”就经常在下班后查阅各种建筑、历史、宗教方面的资料,再在上班时一一核对、研究。两年下来,从建筑主体到楹联、匾额,从建筑本身到背后的含义、历史、美学,他已然烂熟于心。

迷茫的反义词是“在乎”,是“坚持”,是“热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扫地僧”张旭的一句话说出了生活的真谛:“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来到颐和园,更要学习了解颐和园,这样才不算白来。”事业需要勤勉的人,事业更需要“入迷”的人。

人生在世,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最难安定,有时迷茫,有时很野,保持内心的热忱并不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被没有泯灭内心热忱的普通人所感动:杭电厨师宋成宝写下1000多首诗,“发表”在食堂打饭窗口上;49岁宿管阿姨袁梦圆通过自学考上研究生;保安许文龙考上本科,与留学生流利对话,被外国人点赞。这么多“厨师诗人”“保洁学者”……证明能够专心,就能够强大。

“心所及处,目所穷处,山之绝顶,沧海尽头。”也许如今的我们只是泥鱼,挣扎在旱季等属于自己的一场雨。也许转角相遇,也许穷极一生,但梦一直在。愿真诚与热爱,成为我们永不放弃的品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