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歧视第一学历,是在扼杀年轻人向上的底气
2023-10-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每年的求职季,都是不少毕业生的“梦醒时分”。毕业前,是一句豪迈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求职时,是一句妥协的“你说三千就三千”。眼下正值毕业生“秋招”求职期,“求职者称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这一话题上了热搜。

不少应届毕业生称遭遇第一学历歧视。面试时,有HR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匆匆结束面试。“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一句应届生的吐槽,道尽求职者的心酸。

过分强调第一学历,本质上是社会对学历的畸形崇拜。的确,在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卡”学历已经成为招聘单位追求效率、降低成本的筛选方式。但这种简单粗放式的招聘方式,实际上阻止了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也增加了人力资源错配的潜在风险,甚至影响社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将第一学历视作“污点”,背后抹杀的是个体进步的动力。这既忽略了专升本大专生们的努力,也无视了那些考上二本三本后,一路努力读研、读博学子们的奋斗。“华为天才少年”张霁不但经历了高考复读,而且读的还是三本院校。毕业后,张霁进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继续攻读研究生。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博士生。最后他被华为纳入“天才少年”计划,入职华为年薪上百万。浙江小伙周信静用11年从专科生逆袭成为博士生。他高考进了大专,专升本杭电,硕士浙大,博士麻省理工,成为图灵奖得主的学生……

对于个人而言,无论起点高低,我们都该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努力向上的通道。在目前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唯学历论”下,我们应该看到那个有能力、有勇气、敢于向上的自己。而不是那个被“大专”“自考”“二本”这些世俗学历框架框住的自己。

作为企业招聘者,应适当弱化学历在求职中的权重。应该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们的学历背景。学历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责任心、团队意识、沟通表达能力、抗压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样重要。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将学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作为求职者,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同时,在求职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有1158万人,本科毕业生人数约700万人。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招聘机制,而不是设置“关卡”,对某些人群进行歧视和排斥。同时,也希望社会能更加包容多元,多给年轻人一些“向上的底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