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街区以温度,黄浦“一街一路”微更新不断孕育小而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淡水路街区变“靓”了!有口袋公园、随处可以落座休息、甚至可以充电的座椅,围绕在小小的街区里,不时有附近的老邻居一大早出门买菜,去街角买一杯“熊爪咖啡”,在街边新设的座椅上落座聊一聊。下班后,宝妈们一边遛娃,还可以和朋友们在口袋公园散散步,联络联络感情。老朋友、小青年相约去社区食堂里搓一顿,嘎嘎山胡……在淡水路、西凌家宅路、南昌路、山北小区、江阴路、局门路、尚文路,越来越多的美好小马路,扩大了黄浦区“一街一路”街区微更新的变美版图。
同时,一些深入街区腹地的“零距离家园”还开放空间于民,还口袋公园于民,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黄浦路径”,甚至是“黄浦经验”。吸引更多的社会青年力量深度参与街区更新改造,也把更多小而美的空间实实在在地惠及属地居民,持续带来了街区的烟火气和精气神儿。
2023年,黄浦区坚持党建引领城区精细化治理,重点推进“10分钟生活圈”“一街一路”建设,通过统筹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和服务功能,不断推进“人民城市”理念的落地落实,探索新时代人民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的“黄浦样本”。作为今年的收官之作,第四期“零距离家园·开放麦”聚焦“一街一路”项目等街区建设的做法成效、背后的良性运作机制以及形成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展开讨论,让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功能和界面的再塑,加强各类主体通力协同、共赢共享,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0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圈定”美好?一条马路、一个街区、一种生态,也为黄浦街区微更新改造带来了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价值。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晓钧介绍道,“在打造淡水路街区以前,我们发现这条路上竟然没有一处可以落座的地方。很多老旧小区也鲜有公共绿地。如何打开空间,让人能够在街区里拥有城市野趣,实现社交、能够漫步落座,成为更新的关键词。”如今走在淡水路上,街边的座椅让人眼前一亮,拥有光伏板的插口,可以让居民落座过程中就能实现手机的无线充电。类似这样的充电装置、座位、口袋公园、公共空间、水果店、肉铺、早餐店在改造变美的过程中,也让街区的邻里互动变得更有温度,随处可实现。
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包童斌说道,“一街一路”落到实处,重点就是一定要以问题为先决导向。“有很多人性化的细节,一定是不断走访,在一线了解民意后慢慢去改进,去落实的。我们驻地的老人特别多,他们白天出门买菜,拎着沉甸甸的菜篮子,很难一口气走到家里去。沿街设置一些座椅就能缓解路上的辛苦。碰到老朋友、老邻居,就可以在街角坐一坐,聊聊天。晚上,一些家长到学校接好小朋友后,蹦蹦跳跳地也可以在口袋公园里玩一会。这些座椅的设置,都是我们相当用心的地方。”
“城市空间艺术季”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告诉记者,黄浦区“一街一路”改造过程中,“对设计团队来说,‘停留’非常重要。我们当时和北欧的专业团队讨论过,公共空间不单单是公共空间,它最重要的是公共生活要在这个公共空间里面,要给所有老百姓提供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也正是如此,如今漫步淡水路、南昌路、西凌家宅路、江阴路……最让这些社区干部骄傲和得意的事情,就是老百姓可以“坐”下来,变这些公共空间为生活的社交场域,进而提升了“15分钟生活圈”里的幸福指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