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琳达》首次引进中国,全国古乐爱好者云集上海
假声男高音叶斯廷·戴维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是西方古典乐中不折不扣的“古乐”,在中国也有着一群小众但资深的乐迷群体。上海音乐厅作为专业的音乐厅,经常会举办世界级古乐团体的音乐会,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心中的古乐圣殿。11月26日晚,当下世界乐坛顶级的“古乐”——亨德尔歌剧《罗德琳达》全剧音乐会版的亚洲首演,作为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2023-24音乐季特别呈现登陆上海,原班人马呈现的长达3.5小时的音乐会,吸引了中国各地的早期歌剧爱好者赶赴上海。
“这部剧从未在中国公演过,我很高兴我们能选择上海作为此次亚洲巡演的第一站。”携英国合奏团和几位世界级歌唱家来沪的指挥大师哈里·毕克特在演出前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罗德琳达》是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创作的三幕歌剧,与《裘里斯·凯撒》《帖木儿》被看作是亨德尔最成功的三部歌剧作品。剧本由海姆根据萨尔维的同名剧作编撰,1725年2月13日首演于伦敦。作为亨德尔前25部伦敦歌剧中唯一一部以女主角命名的歌剧,《罗德琳达》堪称巴洛克意大利正歌剧典范,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与剧情发展高度匹配的音乐等多重因素,使得《罗德琳达》名垂青史。
作为一部尚未在中国公开上演的巴洛克时期歌剧名作,此次对上海乃至全中国观众而言是一次不可错过的机会。在音乐层面,其简洁明朗的乐队音响映衬精致婉转的咏叹调,尤其阉伶歌手演绎的英雄角色以其宽广的音域、高音区既亮且有力的特殊音色为人心醉。
当代歌者演绎巴洛克早期歌剧的阉伶歌手唱段,其中一种方式会用假声男高音替代。假声男高音的技巧非常困难,而优秀的假声男高音是非常难得的。此次饰演贝塔里多(伦巴底国王、罗德琳达的丈夫)的叶斯廷·戴维斯,以及饰演乌努尔弗(贝塔里多的得力助手)的阿耶·努斯鲍姆·科恩均为当今古典乐坛最活跃的假声男高音。
戴维斯于2012年被任命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并在2017年新年音乐荣誉颁奖典礼上,被任命为大英帝国勋章成员。他以其精致细腻的音色,以及戏剧性的演绎,使得第一幕中表达对妻子罗德琳达思念的咏叹调“你在何处,我的爱人?”,成为《罗德琳达》全剧最优美的唱段之一,也是此次上海演出令人极为期待的唱段。
女高音歌唱家露西·克劳
“事实上,我唱过很多亨德尔的歌曲,他是为当时一位知名的阉伶演员创作的这个角色,声线和我的声部非常契合,冥冥之中,我就觉得自己和这部剧很有缘。”戴维斯说。
戴维斯平时说话的声音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和他在舞台上的声音有着鲜明的对比。“我一开始接受的是普通的歌唱训练,8-15岁在室内童声合唱团,但开始变声期后,我的嗓音出现了点问题,16岁后唱高音有困难,就在合唱团里唱base(低音),但一直很苦恼于找不到自己的音区位置。”他回忆说,有一天他随口唱了假声男高音的声部,结果老师听了之后建议他认真考虑这个音区,“随后又经过了非常艰苦的训练,才成就了自己现在的声音。”
对于乐迷来说,罗德琳达也是亨德尔歌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女高音角色,她的咏叹调风格多变细腻,音乐塑造了一位为爱情坚贞不屈的妻子、为儿子勇敢果断的母亲、为责任与篡权者机智应对的王后。
“这部剧的角色很有挑战性,剧情中的丈夫死去了两次,自己两次被压垮,我要用声音表现出惊愕——这个角色可以让我专注于角色的嗓音,意大利传统的普契尼歌剧,都是要求声线很美丽、很悦耳,而亨德尔的歌剧,声音可以干涩。”女高音歌唱家露西·克劳告诉记者,亨德尔歌剧的返始咏叹调要加很多装饰音,但都不是作曲家写在谱子上的,需要歌唱家自己加上去,“这也让每个演员唱这个角色,都会不一样,这就是魅力,演员可以二度创作。自主性的东西多,在舞台上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但也因为这种危险和不确定性,才让创作充满了魅力。”
指挥大师哈里·毕克特
在亨德尔充满宫廷趣味的音乐和感人肺腑的唱段加持下,歌剧《罗德琳达》极具观赏性。奥斯卡四项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配乐也选择了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无情的我向你发誓”“我最亲爱的”。
最近十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荷兰国家歌剧院、西班牙里赛欧大剧院、英国国家歌剧院都推出过《罗德琳达》的新制作。但近50年来,英国合奏团始终是亨德尔音乐的主要诠释者,在指挥大师哈里·毕克特的执棒下,这个全球闻名的古乐器管弦乐团此前录制的《罗德琳达》全剧唱片,更是备受业界推崇。此次来上海的,正是这张唱片的原班人马。
“此次引进歌剧《罗德琳达》,目的也是为了让上海乃至全中国的观众同步欣赏到国际古典乐坛最新的顶尖作品。《罗德琳达》也是全国唯一一站,音乐会版歌剧不论从舞台,还是音响效果上都是与上海音乐厅的气质最为相符。 ”上海音乐厅节目部副经理刘夏说,在演出前,上海音乐厅还特地举办“演前讲座”“演前分享会”等多项艺术普及活动,让观众有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除了资深粉丝,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爱乐者群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