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玩具九厂”拍记忆中的上海
曾经的玩具九厂如今成了“出片地”。本版摄影青年报记者施培琦
在上海的手工业、轻工业史上,留下过很多小型企业的身影。这些厂房面积不大,多半与民居为伴、弄堂为伍的企业,多数已经湮灭在城市发展大潮中,或者改头换面变成设计感强烈的现代化园区。但是,在少数得以保留的小企业厂房里,还是能寻觅到上个世纪上海生活的鲜活味道。
泛太大厦,坐落于延安西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商务气息浓郁的名字的前身是上海玩具九厂。狭小的园区,改造空间有限,却意外保留了很多“老底子”的印迹。如今这里藏着一批“网红店”,成了中心城区淘上海味道的宝藏之地。
杨颖/文
“有腔调”的长廊
玩具九厂被忽略,除了那个“大众脸”般的名字,还因它确实其貌不扬。不过,走进大门,这栋其貌不扬的大楼一层别有洞天。
立柱连着隔墙,将大楼底层隔出5个空间。从门口一路走去,颇有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效果,仿佛展开了一卷海派风格的“清明上河图”。最靠大门口的是一间面包房。面包房玻璃通透,各式烘焙点心琳琅满目,黄油和小麦烘焙时散发出阵阵香味。
面包房旁边的空间没有装饰,管线裸露的天花板、水泥地面,与法式情调的面包房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像是以前上海老洋房的汽车间。最有特点的是一面墙上四扇长长的窗户,上部呈半圆形。一位女士买了面包、咖啡坐在窗下拍照,旁人看去,这幅画面年代感十足。
走过一堵隔墙,眼前的景象豁然一变,那是一座庭院中的幽深花园,门前的吊兰缕缕垂下,满眼绿植,一条浅色地砖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
有记忆的“弄堂”
长廊到头,有一处建造房屋形成的影壁。主人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小的水池,流水哗哗地从挂在墙上的一扇车门处流下,营造了弄堂里的动感。迎面的墙上,仿佛一个老上海生活展示窗,自行车、老式电视机、旧台灯……或搁或挂,在这面墙上陈列展示,似乎在诉说这条弄堂里曾经的生活。
往前走,是一条短短的弄堂,空中用铁架和玻璃封了顶,但不影响阳光照射下来。两边是弄堂房子的水泥墙。几辆自行车在这里成为风景,也成为这里环境语言的一部分。这些车,不少是一家名为 Brock&Breeze的手工自行车店放着的,优雅而复古的造型和线条,给这条弄堂增色不少。特别是一款载物自行车,轻巧灵活,夺人眼球。
坐在窗外的木质长椅上,可以体会微风从鼻尖上掠过的凉意,也能感受到弄堂外延安路上所没有的那种静逸。无论是水泥墙还是自行车,无论是弄堂边旧家具上的绿植还是透过玻璃照下来的阳光,都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有内涵的“相框”
弄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充满特色的门窗。
起身离开座位,才恍然发觉,原来刚才坐着的那张长椅背后就是一扇巨大的窗户。窗户往上折叠,巨大的窗就像一个镜框,屋子里的景象被镶嵌在了镜框中。窗内是一个艺术酒吧,墙上的幕布上正无声地播放着艺术电影,桌椅都是老家具,看得出主人的艺术品味。
坐在窗外的长椅上拍照,照片里的你是故事外的旁观者,如果走进屋内,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拍照,那你或许就走进这个故事中。
窗的对面是泛太大厦的三号楼。三号楼有好几扇门,对着窗的门上部呈半圆形,修长而深邃。这扇门就有好几种拍摄的造型:站在门洞中,那是全平衡构图;倚在门框上,会有浓浓的休闲味道;从门洞中探出脑袋,那就有了捉迷藏的俏皮。
三号楼的门洞有两层,外层没有门扇,好像一层的阳台。这种假阳台的设计,让门洞里多了很多内容,也让爱拍一族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出片”的角度多到无数。
有故事的小品
这个一层的假阳台像是一个各类装置叠加的小品,如果够细心就会发现,这里布置的都是旧家具,有的用的是竹椅,就像儿时在弄堂里乘凉时坐的。对着门洞,在桌子的两边,一边是木质圈椅,一边是一只小沙发,家具的布置仿佛让人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幅场景:“长衫马褂”正在对话“西装革履”。
推门而入,首先入目的是铺天盖地的各式玩具,大大小小,无奇不有,似乎是为了配合这里曾经是一家玩具厂的身份。墙边上挂着一块搪瓷牌子,上书“电球引换所”。这个空间,随便哪个角度都能取到很好的景。
而隔壁的 Brock&Breeze 手工自行车店,墙上陈列着专门放宠物的竹筐。值店的大男孩有一条心爱的黑狗,有客人来,他会把狗小心地放到墙上的竹筐里。小狗好奇地从筐子里探出头来,你动作够快的话,墙上的狗狗绝对是一张让喜爱宠物的朋友爱不释手的好片子。
找老上海感觉的地方拍片不易,找到市中心有老上海味道的地方拍片更难。玩具九厂,这个有历史感的名字背后,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好玩的风景,值得去看看。
杨颖/文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