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两会: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成15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天,静安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海上文化中心开幕。静安区区长王华代表静安区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成15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提供500个(次)青年就业实习(见习)岗位;加大公益电影配送力度,为市民提供16万张低价电影票,新增7个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静安两会上获悉,2024年静安区推出了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
// 升级迭代嵌入式社区的就业服务站 //
今年,静安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提到,要“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成15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
针对青年就业创业,静安区政协委员、上海美智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拼个活+七分网)创始人兼CEO饶志芳在发言时建议,要推进15分钟生活圈再升级,升级迭代嵌入式社区的就业服务站。
自去年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推进建设,每个试点城市选择100个左右社区作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项目,逐步实现居民就近享有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她建议,目前静安区对标15分钟生活圈再升级,也可先行对标完成各个维度的升级迭代,围绕社区服务的几大功能配套,构建7天“9X9”模式的新型社区一体化服务圈。基于嵌入式社区的就业服务张的升级迭代,目前的一些做法还存在一些欠缺,比如各社区缺乏统一的就业资源调配;各社区的深入就业服务的手段相对单一,产业和行业素材比较少,如就创业一体化适应性项目的导入在街道层面推进比较艰难;街道关于就业服务站的运营普遍认为换汤不换药,依然面临“零散”衔接需求的状态,而目前关注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的标准,要求一线的就业力量要转化为“主动服务”的标准;一线就业团队缺乏统一的运营平台和工具,链接资源,分解任务,记录过程,汇集数据,调度跨区域的就业资源,可导入统一的技能培训、就创业一体化项目、特殊群体的就业辅导等资源。
饶志芳认为,传统就业服务如果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比较容易出现服务僵化,服务相对形式化,现阶段人社总局也鼓励将公共就业服务纳入多元化的服务主体来跟进,多元组合不同就业服务的元素,是激活就业市场的首要条件。她建议将构建静安区的区域专属社区服务平台如“静安就业”,链接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康养服务、家庭服务一体化的平台,为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一体化的平台,也同时为区、街道和一线就业服务团队提供就业服务的工具支撑。“我们还可以构建一线社区服务团队能力的标准化:通过一街一库,一人一码等手段,衔接就业等各项一线服务的整合功能重置岗位技能标准化培训,实现社区一线服务团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构建。我建议导入更适合年轻人的就创业一体化项目,提供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的机遇,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饶志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希望打造的充分就业社区,可更大程度解决属地化或家门口就业的速配和效率,让更多的人就近找到就业岗位。
针对如何引进青年、企业如何留住人才,静安区人大代表、聚水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骆海东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软件服务商,中国每五个订单就有一个是聚水潭发出来的,企业的增长率达到了40%。目前公司有3000多名员工,服务的商家超过10万多。“我们在挑选员工的时候,更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相比能力强,我们更欣赏脚踏实地的青年人才,如果吃不了苦,能力再强也没用。人才有两种,一种是能力强,一种是有潜力。如果说企业创业初期招揽人才将能力放第一位的话,对我们来说,会将价值观和潜力放第一位。”
// 吸引新业态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在今年的静安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提到了加大公益电影配送力度,为市民提供16万张低价电影票,新增7个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等。
静安区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互联网节目中心副主任、上海好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黎星认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但眼下相关的人才是比较稀缺的。“建议鼓励支持文化专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到基层一线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引导独立创作人、视频UP主、街头艺人等新业态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新鲜血液。”
为此,她提交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份建议。张黎星建议,以品质化、精准化为导向,制度上强化顶层设计。“静安已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如何了解和满足静安高品质多元化人群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是对政府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是现有的量化数字(比如多少场演出、多少培训课时、多少场馆等等),更是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对社区、对商务楼宇的文化配送在人、才、物上更加合理、精准、优质、高效,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项目的建设提供保障和推动力。”
她还建议要借势借力,整合盘活资源,构建更加协同的发展格局。具体做法是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协同推进和支持力度,打造具有静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体现专业度、品质化和引领性。静安区内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比如上大、戏剧学院等高校,SMG演艺集团及旗下院团和剧场、市作家协会、SMG和报业集团等文化传媒机构,近年来这些文化单位已经与静安文旅局有较多合作,但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上做得更好。建议发挥区企、区校合作优势,将更多专业的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用专业力量引领、策划面向市民的高品质公共教育培训、文化活动,提升美育素养。
她还建议,利用已有的知名品牌活动,配套公共服务项目,借势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比如每年的上海书展在静安举办,再比如静安戏剧谷是静安的文旅品牌,那么社区的相关公共服务,可以跟这些大品牌配套和联动,也可以统一在大品牌之下,放大项目效应,也使公共性和产业化效益相结合。这些已经做了不少,但市民的感受度、参与度、知晓度还不够,可以在项目策划和宣传推广上花更多力气。
“我们可以利用和改造现有的空间,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功能。让文化嵌入基层社会场域,更能催化社区自治活力。比如,书店、剧场、美术馆、图书馆等,都不是单一功能的,都可以是形态丰富的文化空间。” 张黎星表示。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她还建议,采取务实举措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人员和基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在持续优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丰富培训形式,在广电、艺术院团等专业机构开设见习岗位,逐步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管理评价和保障机制,吸引更多志愿者投身公共文化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