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市人大代表邬斌: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2024-01-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传统节日是“活着”的文化,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心?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过好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

我国传统节日如除夕、中秋、重阳、端午等,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在城市的青年缺乏节日参与度、仪式感和体验感,而个性化的情感追求又让他们想通过节日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寻找乐趣,使得传统节日对青年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邬斌说,传统文化可以凭多种形式走进青年,不仅可以联合文艺院团聚焦传统节日打造演出季,吸引青年在文艺演出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积极参与线上主题活动。几天前,由全国青联秘书处指导的第四届中国青年助农年货节拉开帷幕,通过年货直播,公益帮扶推介各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创、文旅产品、民俗文化。“青年可以积极参与如‘网络中国节’ ‘中国青年年货节’等主题活动,也可以在各个社交平台晒出身边的节日习俗。”对于高校学生、留学归国青年、新兴领域青年等不同群体,也可以分层分类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

要让更多青少年关注、喜爱传统文化,邬斌建议,可以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民俗艺人进校园,相关部门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学校加大投入。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补充,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动员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成立相关民间组织,做好对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组织引导和调查研究。在强化传承文化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

着眼未来,邬斌提出需要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可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大传统节日宣传力度,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和“五四”“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创作节日海报,制作新媒体产品,加强节日氛围渲染;贴合年轻人社交特点和消费特点,组织开展龙舟赛、重阳登高等节日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大师等研发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节日食品和手工艺品,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让传统节日“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同时也需要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邬斌建议进一步推动对外交流,以融通中外文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描绘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将中国传统节日与漫画、CG绘画等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起源进行解读与艺术创作,通过一个个中国节日,让世界读懂中国符号。此外,可以加强民间戏曲、音乐、歌舞、曲艺的创作,推动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技艺大师等参与各类跨国交流,对外输出更加鲜活、灵动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创造力、凝聚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