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进一步发挥青少年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当代上海青少年的模样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海未来的模样。1月24日14时,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市政协委员王凯在会上建议,进一步发挥青少年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什么样的民主制度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少年。但与此同时,在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过程中,青少年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不够健全、养成培育不够系统、参与渠道不够丰富。为此,王凯委员提了三方面建议。坚持靶向发力、双向赋能,完善青少年作用发挥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第一是怎么“被听见”。各部门提出的很多政策、制度,都延伸影响到青少年群体。他希望在政策、制度出台前能够广泛汇聚青年心声、有效反映青年诉求。“被听见”是第一步,怎么“衔接好”才是关键。“团市委在这方面有一些工作基础。比如,我们依托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落实青少年发展规划,形成了涵盖青年人才、青年参与、青年创新等‘一揽子’核心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可以在各部门、各单位制定政策时作为参考,在政策内容和重点指标中予以体现。”王凯说。
王凯建议,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加强青少年全过程人民民主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从红领巾到职业青年,每个阶段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表达形态都不同。面向小学生,要注重“启蒙”。在家庭,倡导家庭民主,充分尊重孩子意愿,充分听取孩子心声。“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以‘为了孩子好’的理由,代替孩子内心真实诉求的表达。”
面向中学生,要注重“实践”。学校是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知识教育和实践体验的第一课堂,通过引导孩子参与生动具体的民主实践,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感性认识。“孩子在学校接触到民主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班委选举。”小小的一次学校班委选举,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民主,但是不是真正种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种子”值得我们思考。
面向大学生,要注重“思辨”。通过话题辩论、元素解析、中西比较,让大学生自己辨析、理解、体会什么才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才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面向职业青年,要注重“参与”。特别是要结合职业青年所在的社区、单位,参与民主协商。北京电视台有个栏目叫“向前一步”,就是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民主协商社区事务的很好实践。
王凯建议,坚持多维度、多渠道,推动青少年有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上,建议各级人大、政协为青少年创造更多旁听会议、观摩协商、参与交流的实践机会。比如,政协委员履职助手,每个政协委员配备两名青少年,从参与青少年反馈来看,就是一次“既有意义也有意思”的民主实践。同时继续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模拟人大、政协等工作品牌,持续发出青年声,汇聚青年智。
阵地上,巩固夯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站点室”,青联“中心、室、点”,人民建议征集站点,青年中心等既有阵地,形成遍布一线的网络体系,让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更加触手可及。同时,在网络上保持敏感度,注重动态收集青年心声。
此外,也要注重非正式渠道听到的青少年意见收集。“我们讲,‘知心朋友为你的人生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山川田野’,多几个知心的青年朋友,往往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世界、听到更真实的声音。”王凯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