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90后、00后们请注意!未来你家的保姆、护工可能是机器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前不久在朋友圈刷屏的家政机器人让不少网友感叹,如果家里也有一个同款机器人就好了,带娃、照护老人两不误。
在今年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中石化高桥石化公司设备动力部高级专家李旭大力呼吁,尽早布局人形机器人进入国民家庭消费。该建议得到了市人大代表、钛米机器人董事长,市工商联青创联执行会长潘晶的回应:“这个市场潜力不可限量,没准90后、00后的带娃养老模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代表李旭
帮助“一老一小”家庭,大力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钻研设备动力技术的专家李旭长期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而前不久岳母入住养老院加深了他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据我所知,上海每三个人中就有一名是老年人。低人口出生率和深度老龄化问题不容小觑。”
李旭的岳母所住的房间是三人间。同住的两位高龄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起夜特别频繁,平均每一两个小时就要如厕。虽说养老院设有24小时护工,但护工的工作量非常大,有时候根本忙不过来。“其实扶老人的工作并不难,如果这一切能交给机器人来做的话,护工的工作量会锐减。未来如果机器人护工够智能的话,还能替代部分护士、护工的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压力不小。”李旭指出,除了养老压力外,年轻的小夫妻还面临照顾孩子的难题,如果是二胎家庭,如果家里没有全职太太,也没有老人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就会很辛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报道。大人外出,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孩子爬窗不慎坠楼。如果有机器人看护,阻止孩子一些危险性的行为的话,这样的悲剧或许可以减少发生。”
李旭给记者描绘了一个未来的机器人市场。“现在绝大部分机器人应用于工业领域,但其实它们完全可以从事简单的家政工作,比如拖地、清洁、烧饭等,为市民减轻负担。如果人形机器人能进家庭,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当前国际国内都还没有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消费的导向,更没有相关部门引导创造这个市场。”
在李旭看来,一流企业做概念,二流企业做标准,三流企业做制造。本市机器人产业的产值占全国20%以上,但处于行业领军的依然是ABB、发那科、库卡、安川机器人等四大国际知名品牌。“国有人形机器人产业要领先发展,要像推动汽车进入家庭消费一样,得学会弯道超车,否则只能被人卡脖子。”
事实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就提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为此,李旭给出了几大建设性的建议,首先,他建议结合目前本市正在推动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的工作,将家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作为一个重要创新研究方向,力争5到10年能有初代产品面市。本市已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建议助老应作为首要的家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将护理用人形机器人作为升级定制版的家用人形机器人同平台研发。“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意愿不断降低,照护及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负担及对工作的影响是重要因素,护幼也应作为重要的家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此外,针对家政服务人员紧缺的状况难有改善,家政服务也应作为重要的家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李旭建议,政府牵头尽早制定家用人形机器人的系列标准及规范,避免企业各自重复开发及内卷消耗,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代表潘晶
人形机器人可以解决养老育儿痛点
机器人家政员、机器人护工、机器人育儿师……未来,这些人形机器人真的能进家庭吗?市人大代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企业代表潘晶的回答是——“可以有。”
潘晶透露说,其实,上海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引领区,早在6年前就开始针对创新应用从政策角度积极推进,率先在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场景开发”,促进技术与市场结合。以医疗机器人行业为例,已经发布并出台了一系列示范应用,例如《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等。同时本市也积极推荐企业参加工信部的“揭榜挂帅”活动,这些产业政策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落地应用从0到1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人形机器人的诞生能解决医疗和养老育儿层面供给侧缺乏的问题。”潘晶举例说,一名好医生、护士的培育需要很多年,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大量专业人士来满足巨大的需求侧。中国每百万人拥有的医生、护士分别是美国的十一分之一和三点五分之一。此外,因为个体差异,专业服务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
而人形机器人恰恰可以解决这一痛点。潘晶认为,医护人员的部分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人代劳,提供标准化的操作、均质化的服务。尽管国外有发生机器人伤人事件,但其实随着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机器人的安全性肯定越来越高,能预判危险的发生。
对于从事人形机器人开发的相关企业,潘晶的观点是,“如果只是跟着别人的热点,那就永远是落后的。中国现在不少年轻人看到的都是眼下的热点。我鼓励青年甘于坐冷板凳,坚定自己的方向,迎接未来的热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