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圆桌丨红色文化是魂,传统文化是根,青年当领风气之先
如何用活用好红色场馆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上海已经有了许多经验。青年报资料图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也作出了全面部署:要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理想信念而奋斗,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当代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和文化的传承者,更应当领风气之先,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自强,为上海乃至国家的文化繁荣贡献青春力量。
[担重任]
红色文化凝心聚魂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市人大代表 邬斌·
“要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青少年,引导更多青少年走进红色场馆,感受党的辉煌历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谈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话题时表示,上海青年历来是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如今更应肩负起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任。
邬斌表示,必须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巩固并深化团员和青年的主题教育成果。他特别提到“青年大学习”“青年讲师团”“青马工程”等理论学习品牌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持续打造好上海共青团这些年来在全团创新推出的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产品,如《青春会客厅》《新青年·学习社》《新思想真问真答》等,进一步深化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制作推出更多有“共鸣”、能“共情”、会“出圈”的爆款产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文章。
谈及“党的诞生地——上海青少年红色大寻访”活动时,邬斌表示该活动已成功植根于青年心中,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品牌。邬斌说,要进一步打响“红色大寻访”品牌,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青少年,引导更多青少年走进红色场馆,感受党的辉煌历程,同时体验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人才是核心资源。邬斌特别提到上海在文化领域,尤其是青年人才方面的优势,并建议构建完善的青年文化人才体系,培养、团结更多青年理论名家、正能量意见领袖、青年宣讲骨干、基层文化服务“青骑兵”。同时,发挥上海青年文联的组织平台优势,办好各种青年文化活动,并积极发现凝聚新型文化业态中的青年人才,做好培育凝聚青年文化人才的文章。
针对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深的问题,邬斌表示,需要继续深耕打造“青春上海”这一拥有705万全媒体矩阵用户的上海共青团网上“第一品牌”,坚持原创为王、内容为王、传播为王,加强与基层团组织和团员的真实连接,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做好新媒体宣传文化工作的文章。
[找共鸣]
科技融合传统文化
效果好得出乎意料
·市人大代表 程武·
“让普通人、年轻人理解,并能共鸣共情,文艺作品才有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市人大代表程武,在文化产业深耕已久,今年两会期间他表示,打造上海城市文化IP需要用能让普通人、年轻人共鸣共情的方式来表达,更要融合文化与科技,推动多元产业联动。
“大家熟悉的电影《1921》就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年轻化的叙事方式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距离。”程武认为,要从上海的红色历史和地域特色中提炼故事,通过现代化、青春化的手法打造城市文化IP,同时在固定的线下场馆展示,塑造世界级文化地标。此外,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将这些文化瑰宝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进一步擦亮“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让普通人、年轻人理解,并能共鸣共情,文艺作品才有意义。”程武说。
程武的理科背景让他对“文化+科技”的力量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文物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博物馆内的陈列,更在于如何让更多青少年领略其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国价值观。借助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传统文化得以“活化”。在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古画会唱歌”大赛时,程武的公司得到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珍藏名画的授权,得以鼓励青年创意者以音乐创作的形式传递中国古画的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通过类似合作让程武感受到,以现代科技将传统文化创新性活化并走入青年当下的生活,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然而,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程武也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文化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之间存在认知鸿沟,导致融合效率低下。对此,程武建议打造上海地标性“文化+科技”作品及项目首发平台,抢先引导一批利用新内容、新技术、新硬件的“文化+科技”作品和项目选择上海作为首发地,通过政策扶持及资源倾斜,“以企业引企业、以场景促场景”,树立上海首发平台的标杆。他还建议,可建立上海政府“文化+科技”专业顾问团,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城市,也是科技、文化及人才高地,可以在文化产业生态建设和融合发展上精准发力。”程武说,“期待能看到,文化让科技更有温度,科技让文化更有力量。”
[连世界]
挖掘本民族故事
让世界产生共鸣
·市政协委员 龚天鹏·
“主旋律和纯艺术并不对立,我们所热爱的中外经典,其实很多都是曾经的主旋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这两天90后作曲家龚天鹏很忙,白天在市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晚上还得赶到上音歌剧院为新年音乐会做准备——由上海爱乐乐团演绎他创作的《唐宋组曲》。在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他说,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其实也是当下的主旋律作品,“此前大家的理解可能有局限,觉得主旋律作品就是革命历史题材,但其实它和纯艺术并不对立,我们所热爱的中外经典,很多都是曾经的主旋律。”
龚天鹏创作的《唐宋组曲》,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与书画都写进了交响乐,这源自他自己的成长感悟。“我从小学西洋音乐,小时候觉得它是‘洋’的,但后来发现它其实只是发源于西方。它是属于世界的语言,和哪个国家的文化结合,就是哪个国家的东西。”龚天鹏说,“让国际友人也无需靠翻译,就能感受中国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就是我们创作的目标所在。”
龚天鹏认为,要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借助交响乐这样的国际语言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但最终都要靠作品说话。”这样的作品,龚天鹏认为和他创作过的《百年颂》一样,都属于主旋律作品。“主旋律当然要有庄严性,包含爱国主义,但同样也看艺术品位,看你是不是写了一个民族的故事。”他说,“古今中外的经典,其实都是当时的创作者以匠心精神,去深挖这个民族的故事,赋予它个人的解读,最终直到它让世界有所共鸣。所以我们创作者当下的目标,就是要打磨作品的魅力,让主旋律作品拥有传播力和市场号召力,这样才能真正让这些作品鼓舞观众,迈向未来。”
[传播力]
打造“上海出品”
感受民族心跳
·市政协委员 王景春·
“上海一直都有很好的作品,很好的人才,我觉得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电影可以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抓手有很多。市政协委员、上影演员剧团著名演员王景春昨日在《增进文化自强自信,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专题分组讨论发言前,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上海一直都有很好的作品,很好的人才,我觉得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电影可以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2019年,王景春凭借“上海出品”电影《地久天长》拿到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是当时国内5年来唯一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我也一直期待能够再次在国际奖项中看到‘上海出品’四个字。”他说,这些展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像,之所以有着巨大的魅力,是因为它真实地还原生活、反映生活,“能让观众产生共情。”
《繁花》的成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部作品的火爆程度从黄河路上的热闹景象可见一斑,《繁花》作为爆款文化IP,不仅带动了经济和文旅发展,更让上海的文化、价值观得以迅速传播并收获认同。
用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去传播文化,在王景春看来,是最适合不过的。“文艺作品其实来源于我们对真实生活的感悟,影视作品强烈需要具有对真实生活的认同和热爱。”他说,“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一旦有了传播的翅膀,不仅事半功倍,更能起到深入人心的绝佳效果。这才是推动文化自信和自强的关键。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我们为之努力、创作,就能构成我们国家在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强有力的民族心跳。”
[年轻态]
红色题材和上海故事
应与青年发生连接
·市政协委员 喻荣军·
“我们也呼吁和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无论是舞台还是创作,未来都是属于年轻人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著名作家孙甘露还在构思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时,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就跟他预约了舞台剧的改编版权。这部小说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特别行动小组在实施“千里江山图计划”时克服各种困难危险,勇敢完成任务的故事。
市政协委员喻荣军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在小说构思阶段作者便跟他有过探讨,“我们一听就立即预约了。我觉得,加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其实更多地是跟我们对本土题材的挖掘相辅相成的——国际传播能力要加强,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具体到上海,就是要讲好上海本地的故事。”
上海的文化定位,是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谈起挖掘本土题材,喻荣军认为就是要吃透故事中蕴含的文化意味,“红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传承,要有理想;江南文化更多是我们的传统,关乎我们的根基;海派文化则是开放、包容和创新。”《千里江山图》被上话“抢先预订”,正是因为它完美地结合了这三点,和上话近年来的创作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现在的红色文化作品,为什么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浪潮》《觉醒年代》都是很好的例子。”喻荣军说,因为这些作品重新去挖掘和塑造了故事,并用新的形式和视角去跟年轻人沟通,“比如《浪潮》是讲左联五烈士的,这是大家熟知的历史。比如《英雄儿女》,我们之前也不知道它跟上海还有那么紧密的联系,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来自上海闸北。”
作为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表示,现在集团上下都有共识,“创作应该更多地和年轻人发生连接,因为我们的观众更多也是年轻人。我们现在都有专门的平台和措施,去发掘、培养年轻人才。我们也呼吁和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无论是舞台还是创作,未来都是属于年轻人的。”
[闻书香]
200多个街镇图书馆
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市人大代表 陈超·
“要在人、财、物方面都有保障,真正发挥街镇图书馆家门口阅读空间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陈超说,上海有着良好的阅读基础,在推进建设“书香上海”的过程中,200多个街镇图书馆通过阅读推广活动的加持,应该发挥相应的力量。
陈超在谈及上海阅读设施时表示,上海早已实现借阅一卡通服务,读者可凭一张卡在200多个图书馆中自由借阅。虽然上海的街镇图书馆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以闵行区江川街道的中国最大街道图书馆为例,2023年开馆的大零号湾图书馆不仅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还配备了先进的设施和创新的管理方式,做到了服务好阅读的“最后一公里”。相较之下,一些小型街镇图书馆在基础建设和服务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陈超建议:“要在人、财、物方面都有保障,真正发挥街镇图书馆家门口阅读空间的力量。”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陈超强调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性。他认为,全民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持续努力,尤其在数字阅读、全媒体阅读和阅读推广活动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方面,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一年来做了不少尝试。不久前,《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落下帷幕,为期两个多月的展览选取了上图馆藏汉代碑刻拓片,包括碣石、碑版、摩崖、石阙、画像题字等在内的90件珍拓善本。“展览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很多参观了不止一次,有些观众甚至是从外地赶来。这一年来,上图东馆尝试做了1200多场阅读推广活动,通过讲座、展览等各种形式,激发观众艺术喜好,促进他们翻阅书籍,激活阅读动力。”
陈超表示,各级图书馆应该不断探索新形式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激活更多人的阅读动力和阅读习惯,助力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