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基础研究先行区,引市科协界别关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基础研究先行区”。这是上海在过去两年推出“基础研究特区”之后,对于支持基础研究的再一次能级提升,引起了市科协界别关注。市科协界别也在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加快提升基础研究规模与影响力,着力打造上海基础研究高地。
市科协界别通过相关调研,采集分析2013-2022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我国大陆31省市434万余条SCI论文数据,发现上海基础研究论文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居前。然而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及占全国地位来看,上海基础研究论文的产出规模与主导作用均有所下降,国际合作领先优势也不明显,部分学科表现偏弱。
从发文量数据看,2013-2022年,上海在全国的排名由第2位下降至第4位。科研合作研究中,国际合作论文、国内合作论文中第一作者比例也均呈下降趋势。从增长幅度看,2022年,上海国际合作论文较2013年增长1.5倍。但从国际合作论文总量看,2022年上海为1.8万篇,较2021年减少了近700篇,是近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下降。从全国占比看,上海已由2013年的15.14%下降至2022年的13.02%。
此外,上海部分学科表现偏弱,优势地位有待提升。在ESI20个自然科学学科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9个领域,上海产出规模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农业科学和数学方面,产出规模和影响力都相对偏小。
对此,市科协界别在今年两会上也提交提案,建议对标“十四五”建设目标,以及国家战略需求,上海仍有待优化基础研究组织方式,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保持国际领先优势,完善基础研究政策体系。
市科协界别表示,建议促进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优化基础研究项目遴选机制。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引导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借鉴国际经验,试点采用匿名项目评审制度,避免形成“学术圈子”,确保评审公正性,保证资助项目的科学价值。
在基础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优势,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的格局。鼓励高校院所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突出重点领域方向,有组织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发挥好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出题人”作用,支持行业标杆科技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推进产学研融合。
对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持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建议聚焦“改变未来”和“形成国际影响力”的前沿研究,深化上海在国际合作对接方面的优势,鼓励高校院所联合行业领军企业等举办一流国际学术期刊和高端国际科学会议,加大对国际科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市科协界别还建议,完善基础研究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对创新前沿的跟踪分析。可借鉴北京等地做法,组建上海基础研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对标纽约、伦敦、硅谷等创新型城市,开展上海基础研究领域的比较与跟踪分析,掌握学科与基础研究动态。持续跟踪全球基础研究人才指数系列报告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加大对上海基础研究人才及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跟踪评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