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大风堂”重现上海,这个文献展呈现大师与上海渊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又迎来一个海派艺术新空间。为纪念张大千诞辰125周年,坐落于恒丰北路100号林顿大厦的上海静安大风堂美术馆开馆。《“张大千与上海”文献展(1917-1948)》作为开馆的首个展览昨天亮相。
记者注意到,整个大风堂美术馆总面积达到630平方米,得名于一代书画大家张善孖、张大千共同创立的“大风堂”。上世纪20年代以来,大风堂从一间画室,发展壮大为一个绘画群体、一种绘画流派,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
这间大风堂美术馆的负责人九德是大风堂第三代弟子。他告诉记者,百年前大风堂在上海成立、发展,到现在传到第五代。“有机会在上海市中心打造一个新的美术馆,如果不弘扬大风堂的艺术精神,反而是不尽职、不尽责的。”
既然大风堂美术馆源自张大千在上海创立的“大风堂”,那美术馆以“张大千与上海”文献展作为首展也是在情理之中。据悉,此次展览知名策展人史军萍策展,分为张大千署“啼鹃”款作品、在上海的个人画展、开设大风堂、在上海的艺文活动等七个主题。展览的文献资料则来自于书法文献收藏家田洪30年的珍藏。
九德告诉记者,与其他藏家不同,田洪用几十年的时间,收藏了诸多与张大千相关的藏品,哪怕只是一张报纸、一张便签。“作为首展,它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张大千从上海发迹,此次展览内容都与上海及江浙沪有直接关系。这些内容足以证明张大千在上海的过往。作为大风堂美术馆,我们肯定要娓娓道来大风堂的故事、张大千的故事、哥哥张善孖的故事、门人的故事。”
这些史料显示,张大千与上海渊源深厚。1916年底,张大千离开故土四川内江,经重庆到达上海,后赴日留学。上世纪20年代,张氏家族甚至举室出蜀东迁松江生活。后来张大千又在今黄浦区、静安区等地乐业安居。可以说,他的艺术生涯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展厅现场有18幅时尚人物画的剪报,是张大千1917年4月1日至8月25日发表在报章“投稿画、美术画”栏目的绘画作品,并落款“啼鹃”。据统计,自1925年至1948年,张大千在上海共举办12次个人画展。
在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陶喻之看来,将张大千归属于海派书画家行列是怎么也不过分的,“总结张大千的艺术道路,不难归纳为从内江到申江尔后上溯松江,再从浦江出发走向世界一发而不可收辉煌灿烂人生的艺术脉络。”
大风堂美术馆开馆后,迎来四位驻馆画家,分别是大风堂第二代弟子、虎画家张近生,宁夏银川画家牛洁,大风堂第二代弟子、知名策展人史军萍与齐派传承人、大风堂传承人胡春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