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闵行听取蛙声一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在城里住久了,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蛙鸣声了?由于两栖类动物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敏感,所以城市化对它们的影响极大。而在闵行区浦江镇大治河以南,有这么一片蛙类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最近又迎来了一批“小萌新”,它们是刚刚从这里的蛙类保育池里跳出来的黑斑蛙、金线蛙、泽蛙、中华大蟾蜍和饰纹姬蛙,每到黄昏,准时亮嗓开唱。
蛙类独特的生命形态和生态功能,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曾几何时,这些原本的上海市常见蛙类也一度在这里大量消失过,那么,栖息地是如何让种群复壮的呢?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栖息地的公众号已全新推出,那就跟着记者踏入这块生态秘境,了解背后的故事吧。
◆ 重建蛙类生存生境 ◆
栖息地位于鲁汇苗木基地场内,占地面积206.4亩,是大治河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栖息地周边水稻田及林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栖息地负责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浦江镇人,他告诉记者,历史上,周边区域蛙类种类数量较为丰富,原有蛙类8种:日本林蛙、无斑雨蛙、虎纹蛙、泽蛙、金线蛙、黑斑蛙、饰纹姬蛙、中华大蟾蜍。如今,日本林蛙、无斑雨蛙、虎纹蛙已消失。蛙类作为上海市栖息地监测与恢复的重要物种,必须加强保护,种群复壮。
据介绍,以多目标、多生境、多层次的功能复合区域建设为目标,栖息地重建了蛙类的生存生境,突出生态保育优先。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一圈栖息地,蛙类保育生态塘 、蛙类保育沼泽湿地、蛙类保育生态水道、生态小岛、水畔绿地……串联起了具有丰富植被和多样生境的适宜不同蛙类栖息的良好环境。“我是在2020年来到这里的,根据当时栖息地的情况,在四五月份开展了生境优化建设,进行植被恢复、生境重建和水系沟通等的生态恢复措施,为栖息地内动植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环境,以进一步丰富栖息地内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丰富。”负责人边走边介绍,“具体包括重新贯通内部水系,重修泵站,控制生态塘和生态水道的水系,精准控制水位;重新修复取水口的隔离网,优化水生植被净化池结构;梳理生态池塘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被的 分层梯度配置,重建荷塘景观;优化生态水道周周边,特别是水闸附近的植物配置,优化蛙类生存条件;增加栖息地内吸引昆虫、鸟类的植物配置。” 目前,栖息地整体处于自然恢复过程中,各种植被正在恢复生长。
◆ 避免栖息地园林化 ◆
记者了解到,2021年—2023年,浦江镇为进一步发挥蛙类重要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公益功能,除了聘请上海杜行建筑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栖息地的维护管理工作,还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团队合作开展后续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工作,做好科普、宣教等工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贺坤就是这支队伍的带头人,同时也是浦江蛙类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维护管理工作小组副组长。
贺坤告诉记者, 2023年,共开展蛙类监测8次,发现蛙类总的数量较2022年的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泽蛙数量没有明显减少,中华大蟾蜍的数量有较明显的增加,其他蛙类的数量也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除此之外,在对鸟类的监测中,共记录到鸟类54种713只次,其中水鸟10种,58只次,林鸟44种,655只次,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为雀鹰和红隼。“从鸟类群落动态图中可以看出,种类最大值在1月,为23种,包括矶鹬、白腰草鹬和扇尾沙锥等水鸟,它们主要在栖息地内水域附近活动取食鱼虾和其他水生动物,树鹨、北红尾鸲、斑鸫等冬候鸟在乔木林活动,乌鸫、大山雀、珠颈斑鸠等留鸟也会聚集取食乌桕等植物果实;数量最大值同样在1月,为111只次,说明栖息地为多种冬候鸟和留鸟的越冬地。”
漫步栖息地,一步一景,野趣十足。
贺坤表示,根据栖息地实际情况,会制定巡护方案,做好日常巡查维护管理记录,定期清理恶性杂草,修剪树木,便于野生鸟类、动物栖息;根据水生植物生长情况,定期做好清理水藻、 枯叶的清理。“这里以水中和绿地中的本地植物种类居多,是蛙类食源的理想栖境。目前各种植被正在恢复生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肥、灌溉、修剪等技术措施,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2023年,我们增加了沉水植物枯草、金鱼藻的种植,并大面积清理池塘周边的芦苇、蒲苇等草本植物。为了维持区域现有物种种群种类、数量稳定,并采取种植食源植物、蜜源性植物、水生植物和人工投饲、改变养护手段、人工放养等适当措施使现有种类、数量逐年增长,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通过增加生境类型和食源植物,提高野生动物多样性,比如配置了枇杷、火棘、海棠、覆盆子、乌桕、无花果等浆果类植物,避免栖息地园林化。”
在栖息地里,记者还发现了一个以“荷香蛙鸣”为主题的上海市民环境教育中心,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自然科普社的00后们会根据需求前来这里开展蛙类、鸟类、植物科普讲解工作。“我们社团平日里会开展多项自然活动,希望让人们更贴近自然、了解自然。社团内容最初以植物科普为主,后来发展到涉及其他自然科普和环保宣传,如保护野生动物、参加上海市市民观鸟比赛,以及加入‘青未来’。”自然科普社现任社长王烨纾说道,“通过在栖息地的实地讲解,不仅让我们年轻一代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激发保护自然的热情,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对于以后如何将这些生态理念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提供了方向。”
记者了解到,栖息地已经形成蛙类和植物类各 7 套宣教活动课程,并重新设置宣教路线。为了迎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栖息地的公众号已经全新推出,方便广大市民在线上预约相关科普活动。
>>>链接
浦江镇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点成立
随着生态环境的愈发友好,在上海,野生动物种群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上海监测记录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50种,在22个野生动物栖息地和4个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那么,如果在其他地方遇见野生动物又该怎么办呢?就在上个月,浦江镇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点在浦江蛙类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成立,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途径。
浦江镇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点相关负责人赵铭告诉记者,这里主要负责国家一级二级野生动物、三有动物的收容救助工作,当然,作为普通市民,可能分不太清楚,所以只要是野生动物,都可以找收容救助点,应急中心安全管理人员或者派出所工作人员会把野生动物护送到收容救助点,依托栖息地丰富的湿地条件和水生陆生条件对它们进行临时救助,然后根据区里的野生动物保护相关规定,再把它们送到区级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或者是有条件接收的公园和动物园。“以往碰到这样的情况,市民往往会拨打12345市民热线,需要层层流转,比较耽误时间,现在有了收容救助点后,就可以直接让专业人员就近前往,更快拿出救助方案,提高效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