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呈“北强南弱”格局,徐汇区如何打造区域医疗中心?
2024-06-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徐汇区医疗资源呈现“北强南弱”格局,南部属于人口导入区域,周围大医院却屈指可数。

记者跟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走进“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区域性医疗中心”系列采访活动中获悉,作为首批“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自今年初从淮海中路迁至龙川北路,试运行已四个月,不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区域南北医疗资源布局,也满足徐汇南部居民医疗需求。此外,徐汇区年内即将运行的区康复医院、区妇幼医院将与区中心医院共同构成徐汇区“南部医疗中心”,实现区域南北医疗资源均衡。

作为徐汇区属医院内唯一一家三级乙等医院,中心医院新院落户徐汇南部后,给徐汇南部居民带来了哪些就医变化?

“我们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原来比较复杂的毛病看病都比较远。”居民徐阿姨说,徐汇区中心医院搬到家门口以后,看病方便了很多。

还有不少徐汇区中心医院的“老粉丝”从淮海路跟随过来。一位老伯告诉记者,一直在徐汇区中心医院看高血压,“和医生都熟悉了,对我的疾病、身体情况也比较了解。这里大了很多,门诊条件都很好。”

记者了解到,试运行至今,医院门急诊1.98万人次,同比上涨4.95%;住院患者1.22万人次,同比上涨8.03%;手术患者1.80万人次,同比上涨13.12%;三四级手术量4,888台,同比上涨24.09%。

记者了解到,徐汇区中心医院医院学科齐全,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专科13个,区级重点学科16个,培育了心内科介入、外科微创、消化内镜、康复治疗等鲜明的特色专科,在同级同类医院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医院聚焦重点学科建设,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张旭院士工作站、蒋华良院士工作站、“大国工匠”周平红内镜工作站相继落地医院。“国家胸痛中心”、“中国心脏康复中心”、“脑卒中中心”先后通过国家认证。院士、大国工匠工作站带动了学科全面发展,心血管内科在葛均波院士及团队专家引领下学科影响力全面提升,心血管手术数量上升63.68%。中山医院各临床著名专家到医院担任学科带头人、学术主任,为学科特色引领了方向。

据悉,第一轮医联体建设期间,医院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中山专家沉下来,徐汇医生走出去。承担区域医疗中心承上启下功能,接收中山医院的术后及稳定期病人的转诊,主要集中在多发伤稳定期、心胸外科术后、肿瘤晚期、肿瘤术后、恶性消化道梗阻病员姑息性治疗转诊。

据介绍,徐汇区拥有两家区域医疗中心——徐汇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目前,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症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此外,徐汇区大华医院积极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区康复医院和妇幼医院预计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吕娜表示,未来徐汇区将进一步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市、区、社区三级医疗机构协同联动,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功能化、人性化、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徐汇方案”,让居民能在家门口获得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群众和广大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