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法老雕像空降上海,这可能成为上博观众最多的展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仓榕蔚/文 常鑫/图、视频
今天下午,随着包装箱面板被打开,在众人一片“哇”声中,巨型雕像“埃赫纳吞”露出真容。这也意味着定于7月18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行的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正式进入布展阶段。今天青年报记者赶赴现场,见证了这批来自古老埃及的珍贵文物的开箱。
“埃赫纳吞”巨像是此次古埃及文明大展788件文物中的亮点。所以对于这件文物的开箱,埃方和中方工作人员都是十分慎重。青年报记者看到,木箱上用英文详细标识了开箱的步骤——先开顶板,再开前板,然后是背板,最后为“作过记号的木梁”。
虽然对于“埃赫纳吞”震撼大家早有思想准备,但当前板开启,“埃赫纳吞”露出真容的时候,现场的人们还是忍不住惊叹起来。“埃赫纳吞”是古埃及的国王(阿蒙荷太普四世),是著名的“图坦卡蒙”的父亲。他的巨像庄严而淡然,每一个被他凝视的人都会感到心灵的震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尊巨像原高约4米,排列于卡纳克阿吞神庙露天庭院的南墙和西墙南端。雕像完全不同于法老英气健美的传统造型,一切线条都被拉长,寓示着国王的光芒万丈。
而开启“彩绘人形棺”的过程显然更为复杂。中方和埃方的文物专家进行了漫长的磋商,最后商定开箱后,人形棺只向记者展示三分钟,而且不准使用闪光灯(为了保护棺木上的彩绘),随后就立即放回箱内。所以整个开箱过程更为谨慎。记者看到这件“人形棺”脸部呈现出的绿色,是一件“绿脸棺”,据说这象征着传说中死而复活的奥赛里斯,同时也代表着泛滥的尼罗河。
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千年,棺木上的彩绘还是保存得相当好。除了裸露的绿色皮肤和常见于木乃伊头部的假胡须外,死者奈赫斯胡特比提还佩戴了标识其成神而去的尼美斯头巾与同样象征故去之人的宽领。与一般的胸饰不同,本件棺椁上的宽领描绘精细、装饰复杂,一共分成了十二层,最外部还有一圈吊坠。在宽领的下方,张开双翼的努特女神挺身跪坐,上身赤裸,头上绘有一尊以金色勾边的太阳圆盘。
不过就在现场的人们还意犹未尽之时,工作人员已经将人形棺放回了包装箱内。他们的解释是,这件木质文物从沙漠高温地带的埃及来到了湿热的上海,还需要慢慢适应,不能让其在空气中暴露太久。
记者了解到,随着展品开箱,上海博物馆也将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布展阶段。这次上博人民广场馆一楼三个展厅都将打造成为古埃及文明展的展区。展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这个展览将贯穿整个暑假,有可能成为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观众最多的展览之一。
== 对话 ==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
6月16日晚,来自埃及的788件珍贵文物已安全抵达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展区。今日,这些古物将全部运送至展厅进行布展。当前展示的“埃赫纳吞”法老雕像,系本次古埃及文明大展中的核心展品之一。此次文物的成功抵达,标志着古埃及文物大展的序幕正式拉开,随后我们将进入紧张的布展阶段。鉴于文物数量庞大,预计布展时间将长达一个月。
本次展品中,最重的文物超过三吨,会被放置于第三展厅内。同时,我们还将展示一尊特别高大的法老雕像,由于高度问题,我们正在考虑是否将其置于馆外进行展示。人民广场馆一楼的三个展厅均被打造成古埃及文明展区,展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包括大厅内的一座巨型雕塑,此次展览设计突破了传统陈列思路。埃及随展人员先行参观时,对我们的展厅设计表示高度满意,表示这种沉浸式的设计将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由于文物数量庞大,本次布展将是我们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次。为确保文物顺利运送,我们专门开辟了航线,并包货机运输。据我所知,此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的。关于本次展览的观众数量,我们尚无确切预测,我们认为此次展览将成为上海博物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之一。目前,早鸟票已全部售罄。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考古学家塞德
“埃赫纳吞”是互联网上备受推崇的法老之一。他的盛名远播,即便在远离其故土的夏月镇,人们也以“象形公寓”之名纪念他。他与众多法老并列,共同承载着古代地区法老的使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件展品重达2000余公斤,另一件更是重达3000公斤。此次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是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盛大的国际展览。
▎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赵岑瑒
上海博物馆首次派遣工作组至非洲,参与文物交接工作,对我而言,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非洲之行,并且负责点交与包装的文物数量之庞大、体量之惊人、环境之炎热,我前所未见。此次工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在埃及国家博物馆进行,该馆历史悠久,展厅内未设空调,环境极为炎热(室外55度,室内42度),我们直接在展厅内完成点交与包装工作。第二阶段则位于于萨卡拉遗址,我们前往萨卡拉文物库房,对即将展出的文物进行直接清点与包装,由于地处遗址现场,环境更为炎热。此次萨卡拉文物的集中展示,是首次系统性境外展出,而萨卡拉考古在2020年被评为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788件展品材质多样,包括石雕、木雕彩绘、陶器、金银首饰等,其尺寸亦从两米多的大型石雕,小至一两厘米的小型圣甲虫和出土首饰不等,无疑对我们的点交、包装、布展及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文物在长途运输中不受损害,我们采用了随行包装方式,最终共打包91个木条箱,其中90箱为文物。此次的打包数量,也是我从业至今最多的。此外,现场的点交报告档案亦被整理至一整个板条箱中,与文物一同运抵目的地。
▎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展览品监管三科科长丁宁
保障这批展品顺利通关入境,上海会展中心海关主动作为、提前介入,提供展览品清单预审核服务,对涉及濒危等限制入境展览品,及时宣贯入境参展条件和要求,化解展品滞压口岸风险。针对高价值文物类展品存储条件苛刻等特点,复制推广进博会特殊展品布控协同处置便利化措施,采取口岸、展馆相结合的协同查验作业模式,实现展品直达展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仓榕蔚/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