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话剧《向延安》举办专家研讨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上海原创出品话剧《向延安》即将在“七一”前往北京亮相国家大剧院继而开启下半年的全国巡演。6月13日,东方艺术中心召开了《向延安》专家研讨会,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济济一堂,从专业角度对这部刚刚在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首演的新作提点把脉。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荣广润认为,《向延安》这部戏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一是非单纯谍战剧。海飞擅长谍战剧,但这个戏谍战是表层,重点是写人性、写人文、写人物的。而且这一点并不只是落到向金喜这个主人翁身上,而是落在所有人身上。第二是非模式化的人物。模式化的英雄形象在文艺作品中很多。而《向延安》当中的英雄没有模式上固化,提出了一种新经验。第三是诗意象征和写实的剧情与地域特色有着比较好的结合。
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戴平表示,《向延安》由小说原作者来担任编剧,能够把握作品当中的灵魂和精髓。戏中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故事跌宕起伏,但是导演梳理了复杂的情节,突出了一些主要的东西,让观众能看懂,而且觉得好看。有一条红线是一直贯穿的,那就是向金喜心向延安,在上海隐蔽战线的各种险恶境遇中,心中的理想、信仰坚持不变。《向延安》塑造了一个非典型、成长型的英雄形象,使我们认识到,讴歌伟大、敬仰崇高,也可以这样表现。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认为东艺很不容易,从买节目到做节目再到卖节目,三部曲做得非常好,把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来推动上海文化的发展。从制作出品来说,剧院从生力军变成了主力军,他们的优势在于可以主宰自己,推动发展,而其他文艺创作单位还挺难做到产业链完整。东艺把自己做成文化平台,从导演到演员都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向延安》这部戏可以说是做成了创新平台的概念。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理事长、秘书长郦国义表示,话剧《向延安》体现了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当下,一切向上向善的内容都可归属于主旋律创作的范畴。而《向延安》就是一部是有红色底蕴和海派特色、又具艺术感染力的主旋律佳作。同时,他颇为赞赏李伯男导演的舞台调度,多时空交集的即时呈现尤为灵动而凝炼。该剧的舞美设计简洁大气而富意韵,多媒体和灯光的运用、音乐的作曲及呈现,也都相得益彰。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胡晓军认为,该剧的政治严肃性和艺术娱乐性,通过文学性的转化、戏剧性的转换融合起来了,很是成功。在红色谍战题材上,舞台剧的表现与影视剧相比较弱一些,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戏剧矛盾上都有探索自身规律的必要,该剧的成功可为相似题材、同类创作提供一个好例子、好参考。我们的话剧原创向来强调寓教于乐,我们的话剧观众则多希望先乐后教,而如今,通过《向延安》舞台艺术创作,可以实现教乐共融同生,有望成为主旋律话剧的新质文化生产力的突破口,也是与新质生产关系(观演关系)相匹配的契合点。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顾问、原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伟民认为,《向延安》是一部充满上海历史文化气息的优秀话剧,它通过对原著小说的重新构架,戏剧冲突的深入挖掘,人物形象的“淡妆浓抹”,并调动演员表演、舞美灯效等种种手段,使这部作品一经亮相就受到广泛好评和高度关注。导演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丰富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形成了这部剧叙事与抒情、戏剧性与诗性融为一体的独特审美体验。
话剧《向延安》演出的成功,再次显示了东艺蓬勃的艺术原创力,在大力彰显上海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同时,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通过对演出市场的冷静判断和大胆拓展,努力追求“又红又火”的东艺出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