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又emo了?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上,青少年家庭教练分享另类“鸡娃法”
2024-06-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课业重、人际关系复杂、父母不理解……重重原因让部分大学生和青少年感到抑郁,一个不小心又emo了。学生自己如何面对青春难题?家长又能起到怎么样的辅助作用?

6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年第二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中国)上,多位青少年教育专家指出,要关注青少年的内心成长,激发他们的自我。

  ※ 激发青少年的内在觉醒 ※  

10年支持上千个孩子找到内心的火花,活出想要的人生。支持上千个家庭走出内卷的焦虑……在蒲公英家庭教练中心合伙人&国际PCC专业教练思宇主持的主题工作坊中,通过知行合一的“教练式对话+心理卡牌”,带领大家深潜进关系的“冰山”,找到新可能,发现新自我,释放关系的独特智慧与创造力。

“我接触的学生中最常见的是没有意义感,不知道学习奋斗生活是为了什么。在AI时代,有的学生会焦虑生怕自己会被AI替代。”现场她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已经休学了,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

在一番交流后,她了解到这个孩子不学习的时候喜欢待在猫咖,甚至表示,自己的人生愿望就是开一个猫咖。

“要开一个猫咖需要学什么知识?”“学收账,懂咖啡,会宣传营销。”“那你觉得现在自己具备开店的能力吗?”“不具备。”“那你现在能做什么?得上个好点的大学。”“如果一个学校有咖啡社团,你愿不愿意给学校的人做咖啡喝?”“愿意!”……在教练对话的循循善诱后,这名休学学生的梦想被点燃了。他参访了三四所有咖啡社团的学校,选定了其中一个。

思宇告诉记者,现在这位学生当上了这所学校咖啡社的副主席,学习成绩排到了班级前十,因为这个咖啡社团,他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未来想要考人大商学院。

“如果一棵树的树叶弯了卷了,人们不会去掰树叶,而是会看看土壤、环境是否出了问题。现在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缺乏内驱力,不去查深层次的原因,只是一门心思搞学习,这是本末倒置。”在思宇看来,现在不少父母很焦虑,觉得人生就是竞技场,导致孩子也会很焦虑。如果比不过别人就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人生不是赛场或者马拉松,人生就是人生,有无数种精彩活法,如果更多的家长能接纳孩子不上大学也能成材,父母松弛,孩子也会松弛,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内驱力自然能生发出来。”

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10年间,思宇曾陪伴支持过许多清华北大、常青藤院校的学子,问过他们中的许多人未来想做什么,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但一部分人的回答是“没有”。

现场的工作坊,她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家庭教练的模式。据其介绍,她所在的蒲公英家庭教练团队首创将教练技术融入教育场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认证家庭教练培养版权课程,培养了300余名国际认证家庭教练,支持了上万青春期家庭跨越养育风暴。

在另一个名为“创新心理赋能案例:用项目式学习建构青少年的内在觉醒”的工作坊里,牛津大学教育硕士、生命教育纪录片导演童小喵播放了她原创的生命教育纪录片《2023寻找心动人生》,是她带着12-18岁的青少年到大理探索人生的经历。

“当今主流的心理治疗手法是对话式与体验式的,而我在探索一种创新的、情景与建构主义的心理赋能,带领青少年在做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练习自洽,激发内在觉醒与力量。”童小喵说。

现场,她邀请了4位青少年和成人组队拆解纪录片里的心理赋能方法。不少参与者表示情境与建构主义的心理赋能法很新颖,带给他们很多启发。

  ※ “生命电影之夜”对话体验生命不同过程 ※  

现场,索菲亚大学校长Carol Humphreys和Dorote Lucci、朱彩方、Kelly Yi三位教授共同就“东西方智慧结合与超个人心理学”议题展开研讨,交流实现更深层次的心理成长、精神觉醒及生命意义的东西方实践。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教授、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美国)学术主席Dorote Lucci则将目光转向了困扰现代人类医学的一大难题——癌症的治疗。她认为,正念、冥想及心理生理学和变革疗法对于患者治疗结果应是有所助益的。她还就如何管理压力、减轻痛苦并培养有利于治愈的积极心理环境分享了几个实用技巧。

国际获奖纪录片《死亡生命教育》导演、索菲亚大学超心理学核心教授Marilyn Schiltz从人类学和超个人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不同文化中生命教育的文化倾向,同大家探讨了人类在生命不同过程阶段的体验感。

“人的整体全面发展始终是超个人心理学关注的焦点。其中,死亡生命教育是一个涵盖死亡与生命双重维度的综合性教育过程。它旨在帮助人们全面理解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和影响,从而培养积极的生死观,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Marilyn Schiltz教授极富感染力的讲述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促进,期待通过影片展现的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提高对生命质量的关注,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有限性,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主办,索菲亚大学、上海立达学院、北京中科创嘉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