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当起小老师,爱心暑托班里讲非遗
2024-08-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开学才升高中一年级的傅融,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爱心暑托班里成为了小老师,介绍起非遗——木版水印技艺。了解木版水印的工序,体验印刷流程,五年级小学生然然感叹:“好有意思,好解压。”

今年,江苏路街道2个爱心暑托班设在了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内,一共2期,覆盖学员约120人次。随着本周第2期爱心暑托班开班,一周内迎来了两次非遗活动,而主讲人均是中学生。

“你们知道什么是木版水印吗?木版水印有几道工序?”站在讲台上的傅融,今年9月开学才升高一,而这是他第二次来爱心暑托班当小老师了。因为参与一次视频拍摄比赛,让傅融有机会接触到了各类非遗,他拍的第一个带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讲述的是旗袍发展。去年他有机会走进爱心暑托班,便介绍了独角戏和旗袍。今年,他带着全新拍摄的有关木版水印视频再次成为了爱心暑托班的小老师。“我走访了朵云轩,向老师们请教。水印字画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这道工艺分为勾描、雕刻、印刷。我发现现场还放着加湿器,原来这是保持环境湿度和纸张湿度。”他还和孩子们进行互动,“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如何行动帮助非遗传承呢?”孩子们想了想纷纷举起小手,“我们要先去了解,才能保护。”“可以传播给亲朋好友。”

为了使课程更生动有趣,傅融还带来了泡沫雕板和印刷工具材料包,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印刷流程。孩子们分别拿到了印有“喜乐”“平安”“万事顺意”等字体的泡沫雕板和竹签笔,傅融告诉他们,根据字体的白色纹路,用竹签笔进行雕刻。他在讲台上摆放了2块黄色垫板,涂抹上红色油墨,并用墨棍反复多次在颜料上均匀滚动,让下一步的上色更容易。完成雕刻的孩子来到讲台,排队体验刷墨、拓印、按压、揭纸等工序,完整体验印刷流程。五年级小学生然然曾经雕刻过自己的生肖,这次他拿到了写有“万事顺意”的泡沫雕板,按照字的纹路戳出凹痕,“这个过程好解压!而且还需要很多耐心。”拓印出最终的成品,然然小心翼翼地将成品放进相框中,“回去就和爸爸妈妈分享木版水印。”

非遗绒花由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两位高中生带来。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她们介绍起绒花的历史,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随后,“小老师们”向小朋友们展示了绒花手环的具体制作过程,并教授制作方法。小朋友们很快掌握了如何弯曲、扭转扭扭棒,并学会制作各式各样的作品。从最初简单的花瓣形状到后来的复杂图案,充分发挥了创作力和想象力。

街道爱心暑托班相关负责人表示,让中学生“小老师”来讲非遗,孩子们会有亲切感,也让更多青少年意识到非遗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希望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孩子了解并爱上非遗文化、传统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