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都需要软着陆
2024-08-23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引发热议。前者指一些老年人在有较好生活条件的当下,仍然习惯“过苦日子”,不舍得吃穿用消费,甚至“形成了一个吃剩饭的怪圈”;后者指年轻人尽管囊中羞涩,却讲求生活品质,总有办法能把5分的福气享成10分,声称“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肯定是甜了”。

这无疑体现了代际的差异和时代的烙印。老一辈是从物质匮乏年代走过来的,有吃糠咽菜的经历。即便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对于匮乏的恐惧却仿佛刻入基因,难以抹去。对他们来说,节省一分一厘、囤积日常用品以备不时之需,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与之相反,80后、90后尤其00后,是在物质不断丰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决定了年轻人更倾向于即时消费、享受当下,哪怕吃泡面,也要吃出米其林餐厅的感觉。对老年人的“没苦硬吃”则报以调侃。

不过,如果穿透调侃的表象,细细体会,就能觉察到年轻人释放的并不是恶意,而是善意。只不过这种善意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戏谑。

我们注意到,年轻人抱怨老年人“没苦硬吃”时往往含有“哀其不幸”的意思。他们知道上一代曾历经沧桑,颇为不易,也疼惜父母为把子女培养成才而付出的心血,因此,他们希望在自己安身立命以后能加以回馈。然而,当父母将子女千挑万选的好东西束之高阁,却热衷于收集“破烂”;当旅行途中老年人为省钱自带干粮,因嫌门票贵死活不进景区……满怀孝敬之情而无从释放的年轻人自然会感到郁闷,难免要吐槽几句。

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为了节约小钱,结果大费周章,甚至危害到生命健康,付出惨重代价。这就更令年轻人“破防”了。

从这个角度看,“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固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代际差异和代际冲突,却并非无解。最起码,年轻人已经伸出橄榄枝,尝试着将上一代从固有的认知茧房里解脱出来,生活得更惬意一点。那么老年人也应该理解年轻人的用心,予以响应,社会舆论则要负起引导之责,帮助老年人转变观念,而不是肆意扩大代际裂缝,升级纷争。

当然,年轻人也有必要调整思路和心态。一方面要理解老年人长期积累的惯性,“没苦硬吃”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所以要有耐心。另一方面,要体察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对多数老人来说,相比物质和金钱回报,精神陪伴与情感慰藉才是他们真正稀缺的。很多时候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忙整理家务,尝一尝妈妈的味道,听听爸爸的念叨,一家人围坐闲聊,远胜于名牌包包、豪华盛宴。

至于年轻人自己,享受一种舒适、健康、快乐的生活,是应有的权利,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题中之义。年轻人需要把握的是量力而行、保持平衡的度。超越经济基础的透支,大可不必。此外,在保证生活舒适、健康的基础上,向长辈们汲取一点勤俭节约、未雨绸缪的美德,也符合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

只要双方都有意愿,能互相体谅,代际间的隔阂就不是铁幕,亲人间的悲欢也可以相通。“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不应该是横亘在两代人当中的“次元壁”,而应成为代际和解、代际融合的起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