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逐浪浦江,青年科学家越来越舒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青年已然成为执旗手。走入第十七个年头的浦江创新论坛,目光直指这样的未来。
从首次设立的连续3天共5场的青年创新讲坛youth-hubs到坚持数年的“寻找青年的声音”,从不断扩容的“青年特别讲席”到35位亚太卓越青年科学家的群星云集,塑造人类命运的青年力量更多地在这个舞台上被看到。
他们中,有秉烛而入的探路人,有与难题死磕的“笃行僧”,有不断翻越山峰的攀登者,有让原始创新改变生活万象的实干家。千万条道路,最终汇聚成一条推动技术变革与社会进步的熠熠长河。
探索未知的过程注定是漫长而辛苦的。28岁的段佳无法预知自己科研生涯中是否能够等来真正的成品诞生;32岁的白蕊在取得一系列科研突破后,依然会淡然说出“解决了旧问题就会产生新问题”,并做好了继续迎接第99次失败的准备;35岁的张经纬,从6个人的团队开始研制国产骨科机器人,8年时间更迭三代仍然无法满意……
但他们从来不畏惧做科学道路上的普罗米修斯。负重前行,灼灼其华。从类器官到量子科技,从建立月球基地到直指200岁的生命目标,每一次尝试和突破,都是对人类潜能的极致挑战,也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好致敬。
这些代表未来的年轻面孔,在世界的舞台上也越来越舒展而鲜活。他们会分享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的烦恼:不时会深夜emo,但第二天醒来告诉自己别内耗,干就完了;会在碰到世界性难题时,被偶像院士的一句话“攻略”,进而得出“这么难我要是能解出来可也太牛了”的结论。
因为自信,所以坚定。他们会为了要将道阻且长的科研路一步步走下去而去练拳击长体力。也会花好几年去苦苦验证一个科学畅想,在收获成果的时候郑重地穿上正装,手上却举着“发际线与我们作战”“对对对”“少不入川”的团队名牌,骄傲地笑着走上颁奖台。
提出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26岁。发现量子力学时,海森堡24岁。科学灵感的降临,从不看年龄。浦江创新论坛大幕将落,而创新后浪奔腾,已如潮涌。开放的上海,也从不吝于张开怀抱。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李政道31岁。67年后,他一手创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学家许金祥站上了2024浦江论坛主舞台,与白蕊一起,成为两位特别演讲者。漫长的科学史,不同的坐标点,总有青年站上浪头,追逐光,成为光。科学精神,便是这样,代代传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