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见”网络文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网络小说与非遗越走越近。网络作家张老西在他的小说《泼刀行》中,融汇了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同时展现了陕西特色民俗。这部作品在11月11日于上海图书馆揭晓的“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中一举拿下金奖。
以传统分类看来,《泼刀行》属于仙侠题材网络小说,但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有很多中国传统元素。其以关中麦客与刀客开篇,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看点,书中将西安鼓乐、红拳、秦腔、皮影、社火等近百项非遗元素融入创作。他还有一个野心:“整个中国转一遍,把所有地区的非遗,结合当地的历史、神话、志怪传说,全都写一遍。”
网络作家月关这次以一部《临安不夜侯》获得大赛“出版观察团选择奖”。作品与《泼刀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以靖康之变后的历史作为背景,穿插了众多真实历史人物的身影,展现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勾勒南宋生活图景时,月关还融合了古琴艺术、三国传说、湖北评书以及杭绣等非遗技艺。月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历史类小说作家,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喜爱,而且充满自豪。非遗技艺更是让我充满敬畏,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在月关看来,身为小说创作者,自己的目的并不是详尽地介绍一项非遗技艺,而是让读者对它产生兴趣。
《一揽芳华》《仙工开物》《天津人永不掉SAN》获银奖,《乌鸦的证词》《岁时来仪》《秘烬》《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四合如意》《冰不厌诈》获铜奖。《云去山如画》《国药大师》《神农道君》《临安不夜侯》分别获得最具传承价值奖和出版观察团选择奖。
“‘阅见非遗’是用故事讲非遗、讲非遗故事。”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感慨,“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累计征稿近10万部,创作字数超20亿,“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为我们讲述了两百余种非遗类型,其中有很多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样的盛况再次证明,非遗并不是孤独的化石。相反,它已经浸透到了亿万中国人的饮食起居中,故乡记忆和口耳相传里。”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苏宁则表示,“阅见非遗”征文是一次对非遗的深情致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期待更多的人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创新路径。
据悉,“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联合主办。同天,“阅见非遗”第三届征文大赛正式启动。24部“阅见非遗”征文大赛优秀作品以及恭王府博物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入藏上海图书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