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这家180岁的医院院史馆里藏了什么“宝贝”?
2024-11-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历经4个多月的精心打磨,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科研楼地下一层的仁济医院院史馆完成升级改造,在该院180周年院庆倒计时以全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这家已经180岁的医院院史馆内,究竟藏了些什么?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表示,作为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如今已经走过了180年的历程。在这漫长而精彩的历史长河中,“仁术济世”的使命和担当始终是一代代仁济人的文化核心,是医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仁济医院院史馆全新升级后,用更为先进的展示手段和更为丰富的展示内容,让仁济精神有了实体的承载、生动的展示、具象的内核。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仁济医院原院长范关荣以一名“老仁济人”的身份说,院史馆里的每一件藏品、每一幅图片,都承载了一代代仁济人从医治学道路上的珍贵记忆。这里记载了仁济的光荣历史,展示了如今的辉煌成就,也将引领今后医院的发展方向。

据悉,2019年12月6日,仁济医院第一次有了院史馆。当时的面积约275平米,多维度展示了医院建院以来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2021年6月,院史馆被授予“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沪上首个获批此类称号的医院历史展示场馆,在医学史、党史和救灾抗疫史的展陈上富有鲜明特色。

2024年6月,院史馆迎来扩建改造。历经4个多月的改扩建,面积扩展至772平米,展陈内容和展示方式上也进行了全面扩容与升华。新馆共分为四个大区,采用裸眼3D、全息数字人等高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充分展示穿越近三个世纪岁月长河却始终熠熠生辉的医者仁心。

目前,馆内陈列着两百余件与医院的历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物展品。如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医学家合信(Benjamin Hobson)于清道光29年(1849年)至清咸丰8年(1858年)间编译的《西医五种》,由《博物新编》《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妇婴新说》《内科新说》5部书组成,是国内最早的西医学著作。

院史馆还展示了我院首位华人副院长、海归西医师牛惠霖生前使用过的手术器械和生活物品,还有患者赠送的牌匾、银杯、银盾。牛惠霖是当时知名的外科专家,曾经用精湛的医术两次为在战斗中受重伤的著名革命将领陈赓进行手术,使他免于截肢之苦。

院史馆还对老院门和大病房做了还原复刻,并在外中庭以门廊的形式展示了《仁济医德信条》。通过这些装置艺术,不仅增添了展厅的艺术感,更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到百年仁济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数字人”和裸眼3D技术的使用,则让全馆的科技感得到质的提升,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到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感悟百年仁济“仁爱之心施天下,济世之术泽万家”的精神内涵。

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闵建颖,是仁济医院新老院史馆的牵头人。五年前建馆还历历在目,如今新馆又升级出炉,她说:新馆相较于老馆,脉络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细化、手段更加创新、展品更加丰富,尤其是在院史馆功能定位上,不仅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扩充与挖掘,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的手段生动展现百年仁济的红色基因和爱国情怀,还将医学科普的概念引入其中,在大器官移植的展区,包括肝、肾、心、肺、小肠、胰岛、角膜、骨髓移植在内的8种移植技术通过裸眼3D的形式向参观者做深入浅出的介绍,直观生动,希望今后能成为面向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的医学科普基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