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闸蟹情况如何?晚熟成为主要特征
2024-11-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俗语说“秋风响、蟹脚痒”,今年的立冬已过,凉爽的秋风比往年来得更晚些,却正是进入品蟹最佳之时。

“今年,河蟹主产区由于受7月至8月长时间极高温天气的影响,以及9月至10月气温的制约,大闸蟹的最佳育肥温度延后,造成今年的大闸蟹性成熟比往年延迟了半个月左右。晚熟成为了今年大闸蟹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在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八届蟹文化节暨2024年全国河蟹大赛上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说道。

王成辉教授表示,由于高温的影响,养殖池塘环境有所恶化,造成大闸蟹的死亡率有所提升,今年大闸蟹的减产已难避免。同时,高温造成大闸蟹蜕壳的周期拉长,不少蟹甚至没有完成最后一次蜕壳,因而,今年的大闸蟹总体规格有所偏小。然而,由于受高温造成的晚熟、减少等影响,今年的大闸蟹自上市以来,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平均价格比去年上涨约20%-30%。

正所谓“好蟹不怕晚”,当前,全国河蟹产业已进入养大蟹阶段,从以前的追求产量时代进入追求品质时期,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全国各地对大闸蟹的品质极为重视。尽管今年大闸蟹的成熟和上市较晚,但通过强化育肥和气温下降的加持,好品质的大闸蟹已开始批量化走上市场,大闸蟹进入膏满肉甜时,真可谓正是“品蟹黄金期”,广大食客可速速行动,大快朵颐。

在大赛上,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近130家单位选送30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在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举办的同时,还开展了河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品牌推介交流会、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路演—河蟹专场活动等活动。其中,荣获蟹王奖的雄蟹体重580.5 克,荣获蟹后奖的雌蟹体重476克。

那么,上海河蟹产业发展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2010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海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前列。今年长达50余天的高温对上海河蟹产业也带了一定影响,但通过良种的坚强支撑,养殖模式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特别是基地应用复合型水草种植技术,成功抵御今年极端持续高温气候的影响,取得良好养殖成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