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群体为糖尿病易感群体!我国首个《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2024-11-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久坐群体为糖尿病易感群体?爱坐不动的你也要注意了!

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我国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仍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在提升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水平两方面都面临着挑战。专家指出,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疾病认知上,才能更好的管理疾病,减轻患者疾病负担。

  久坐群体为高风险人群  

随着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加。

目前,全球有近5.4亿糖尿病患者,中国是糖尿病患者大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3亿。在上海,35岁以上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1.6%,即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57.4%,即有超过四成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防病形式颇为严峻。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表现形式之一,而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危害则在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所可能衍生出的各类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足部病变等。但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公众除了对体形消瘦、肾脏病变和视力下降这三项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危害,认知率尚可,对于其他类型的,特别是那些死亡风险较高的危害,反而认知不足。

除此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的糖尿病易感群体相较其他群体对于糖尿病的认知率反而更低。《报告》中针对“久坐和缺乏体力劳动两个人群是糖尿病易感群体”的调查显示,学生群体和上班群体作为久坐和缺乏体力活动最为明显的群体,他们对“久坐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32.25%和40.43%,对“缺乏体力劳动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47.74%和50.55%,4项数据均未达到及格线。作为“高风险人群”,上班族和学生党本身并未对自身可能会患有糖尿病具备足够的认知。

  难在长期做正确的事  

“糖尿病不是疑难杂症,难在要长期做正确的事。”专家指出,只有合理饮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保持血糖监测可以监测病情变化。”据悉,此次《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是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调研编制的一项针对中国公众对糖尿病认知水平的全面研究。

而对于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来说,另一大挑战就是长期的管理治疗。例如,治疗依从性始终是胰岛素治疗的难以迈过的一道坎,频繁的注射扎针,复杂的病程管理等,让未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望而却步,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身心俱疲。

1280针,这是一位患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整个孕期共注射胰岛素的次数。据这位受访者透露,生理上的疼痛以及心理上的恐惧给她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报告》显示尽管有80.5%的糖尿病患者认同“应该听从医生建议,该用胰岛素治疗时就用”,但仅有53.1%的人表示不会对胰岛素治疗感到紧张焦虑,而当谈到对胰岛素治疗是否适应时,比例进一步降低,只有24.6%的人选择了认同。

专家指出,我国糖尿病的认知率仍处于较低水准,基层的疾病科普亟待开展;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疾病认知上,才能更好管理疾病,减轻患者疾病负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秋冬季节,有基础疾病人群如何预防糖尿病?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糖尿病防治体系,加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和干预管理,规范糖尿病健康管理,提升健康管理水平。

在今年糖尿病日,以“科学综合管理,守护糖尿病患者健康“为主题的媒体沟通会同时召开。糖尿病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诱发微血管病变、降低免疫水平,增加了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与一般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风险增加26%。带状疱疹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疾病。

眼下进入秋冬季节,中老年人、尤其是有糖尿病之类的基础性疾病人群,需格外注意高发、易发的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专家指出,中老年人可接种的疫苗有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接种被认为是经济、有效的疾病预防手段。慢性病不是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需要通过接种疫苗来积极预防,但也需要科学的把握接种时机。比如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平稳期是可以进行疫苗接种的。建议在接种疫苗前咨询专业医生,主动诉说个人健康状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在接种疫苗时,要关注: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例如,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需要注意接种禁忌证,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糖尿病是一个生活方式病,要想把血糖控制好,必须要从自己的点滴生活做起,规律地生活作息,适量的运动,戒除不良习惯,还要定期测血糖。通过自律的生活管理,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专家提醒。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个人健康责任意识,促进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应对手段的认识,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1月14日,在普陀区半马苏河公园举办市级主题宣传活动。

近年来,上海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市的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登记建档、风险评估、规范诊治和转诊、随访管理、并发症筛查、综合干预和健康教育等糖尿病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并持续扩大糖尿病风险评估和筛查覆盖范围,将糖尿病前期人群纳入健康管理,促进糖尿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在二三级医院,开展糖尿病规范诊治中心建设,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口技术指导和支持,为社区转诊及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提供规范诊疗服务。2024年,全市已累计登记糖尿病高危人群222万,开展糖尿病筛查服务98万人,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87万人、糖尿病前期2.5万人,规范管理率超过90%。

此外,全市还建成了153家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为市民提供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病综合风险评估和筛查、智能随访管理、血压血糖等标准化测量,累计服务超过500万人次,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的异常人群的发现能力提升了10%~20%。

  Tips    如何避免成为“小糖人”  

▎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寻求支持

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