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发表论文数量增加但期刊数量远不够,上海探索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中国过去十几年发表SCI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去年已达到70多万,但我国SCI期刊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11月11日至14日连续4天,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科学会堂召开,多位院士专家表示,上海应抓住时代机遇,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大刊。
// 本土SCI期刊数量远远不够 //
我国的SCI论文发表量在过去十几年里不断增加。根据SCI数据库显示,2022年中国发表科技论文量已经超过60万。2023年世界科技论文总数达248万篇,其中收录中国科技论文74万篇,数量居全球之首,占比30%。美国则排名第二,收录论文53万篇,占比21%。
但是与此相比,中国大陆作者仅有6%的SCI论文发表于本土期刊。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分子植物》《植物通讯》执行主编崔晓峰表示,这与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说明我们SCI期刊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我们的科技发展需求。”
对于世界主要国家SCI期刊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SCI期刊最多,2003年已达到5900多种,其次是英国。我国则仅有514种,SCI期刊数量不到美国的1/10。与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也透露了一组数据,根据202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科学引文索引共收录全球自然科学类期刊9471种,其中我国280种,仅占全部期刊的2.92%。另一方面我国的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严重,2023年我国作者在SCI发表的期刊上,共发表论文73.96万篇,其中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论文仅为4.35万篇,占全部中国作者SCI发文总量的5.88%,有94.12%的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坚持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即进一步扩大优秀英文期刊数量,进一步加大国际主编编委的选聘,进一步加强对优秀稿源的吸引,这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张杰表示。
// 上海科技期刊数量质量双提升 //
大会上发布的一份《上海SCI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报告》显示,上海目前共有科技期刊约370本,英文期刊82本,占比是20%,是全国平均的2倍。SCI期刊54本,其中Q1区期刊35本,比例也较高,占全国13%左右。上海新创期刊数量也呈增长态势。
从SCI期刊发表论文方面看,数量逐年增加。去年上海SCI论文发表的总量接近7000篇,在物理、生物学、基础医学、化学、光学工程等领域发文数量较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等领域发文影响力比较大。
35本Q1区期刊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如《海洋工程与科学》《先进纤维材料》《电化学能源评论》三本期刊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排名第一。在新兴交叉和前沿学科领域涌现出一批新刊,如《计算材料学》《芯片》《超导》《量子前沿》《Med-X》等。同时形成了若干优势学科期刊群,如以《分子植物》《细胞研究》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以《纳微快报》《先进纤维材料》为代表的材料科学领域,以《先进光子学》《核技术》为代表的光学与物理领域等。
崔晓峰介绍说,2019年起,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探索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海共有48本期刊入选一期计划,其中《分子植物》和《细胞研究》入选领军类英文期刊,另有8本入选重点类英文期刊,13本入选梯队类期刊,25本入选高起点期刊。
// 探索建设更有话语权的评价指标 //
当前在国际上英文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最为人熟知的指标就是SCI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由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最早推出,现由科睿唯安公司每年发布计算公式。在本土建设一批英文科技期刊的同时,如何加强在评价指标上的话语权,也是亟需探索的。
大会上发布的2024π指数就是上海正在开展的尝试。π指数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研究设计,自2016起向社会发布。π指数团队主管张永娟介绍说,这一指数旨在客观反映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内科研机构的科研产出数量、质量和贡献,为科研机构更精准地了解自己在国际国内的总体研究水平,找到自己擅长领域和特色领域,向国际水平迈进甚至引领。
与许多评价体系不同,π指数是一个面向细分领域的评价体系。在期刊影响力方面,除了遴选期刊覆盖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30余个二级学科外,π指数还平衡领域内各二级学科特征,根据二级学科大小和影响力,赋予不同期刊不同权重。
张永娟表示,π指数期刊遴选经历三个层级:智库研究人员首先经过调研遴选初步的期刊候选列表,然后对全球领域科学家发放问卷进行海选,最后召开面对面的领域专家、科学编辑咨询会议进行终选,并对终选期刊分类赋值,保证期刊质量。“未来我们还将完善评价算法,力争将π指数推广到更多领域。” 张永娟表示。
另一大探索是将期刊与学科、与产业开始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大会上,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所60周年,《中国激光》杂志也面向公众征集“激光”学科未来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与关键作用的问题和难题,期望通过这些聚焦激光发展的焦点与难点问题,照亮并激发对未来激光之路的不懈探索与追寻。活动共征集到100个问题,经光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阅和投票,共评选出20个“激光科技前沿系列问题”。
大会还为2024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科技期刊优秀青年”获得者、第六届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技能大赛、首届上海市科技期刊最美封面案例库获奖单位(个人)等颁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