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非遗加把火
2024-11-24 生活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制图

在李子柒没有发布作品的三年里,她去了20多个省份,探访了百余位非遗传承人与文化工作者。当她带着为奶奶精心打造的漆器衣柜重回大众视野时,再次赢得了全球网友的欢呼。即便在她沉寂的日子里,评论区也依旧留下了各国文字,国内外网友的留言与等待从未间断。2021年受访时,她感慨道:“很多非遗像极了垂暮老者,站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回望,就是那种无力感。所以它需要被很多人看见,需要被很多人关注。”她早已成功做到了。

非遗曾一度淡出人们视线,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功能性被流水线产品所取代,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也渐成附属。然而,随着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对美的更高追求,非遗重新获得了人们的认识与珍视。生活离不开美,而非遗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意生活与高远志趣。

记者有幸采访过数十位非遗传承人,对他们的精湛技艺深感敬佩,更被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的自由氛围所打动。如今,非遗不再受家族、师徒传承的局限,而是向所有热爱者敞开大门。老一辈传承人回忆往昔,常提及拜师之路的艰辛。比如,学徒需要在师傅身边打杂多年,而师傅收徒后,也往往打马虎眼跳过一些关键步骤,让徒弟自行琢磨。这也可以理解,以前的非遗技艺与“饭碗”息息相关,被后人彻底学去也就多了一个竞争者,因此徒弟只能想尽办法偷师。而新一代传承人,则与非遗结缘于各种机缘巧合。有的是在少年宫上兴趣班时被非遗吸引,一路坚持拜师成为自己的事业;有的是在30多岁时去社区文化中心上手工课时,被该辖区的非遗传承人看中;有的甚至没有师傅,是通过自己的天赋与自学,成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这些传承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乐于在社区、学校免费传授技艺,将非遗的种子撒向广袤的生活。对于求学者的到来,他们大多愿意倾囊相授,至于学者能否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那便是另一回事了。李子柒能遍访百位传承人,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一门复杂的技艺,既得益于她的刻苦与悟性,也离不开当下非遗界开放包容的气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气之美。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制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