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所及皆是非遗,展期虽短舞台更大
2024-11-24 生活

成都蜀绣博物馆在进博会上的展位。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文  徐易飞/图(除署名外)

沉浸海派旗袍的优雅韵味,体验羽毛镶嵌首饰的匠心独运,聆听百年鸟哨的悠扬回响……在刚刚落幕的进博会上,作为传播上海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上海非遗客厅”在新闻中心华丽亮相,用场景化、生活化的方式,营造出沉浸式的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体验空间。

“上海非遗客厅内以静态展示、互动体验、数字展陈的方式,共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非遗项目92项。”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目之所及,皆是非遗。

山西高平绣活。

传承海派文化之美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独幅旗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学会会员、独幅旗袍技艺非遗传承人冯婧亲身演绎,穿着它步入众人的视线之中。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非遗保护项目独幅旗袍亮相“上海非遗客厅”展厅,引起了围观。

何为独幅旗袍?圆领大襟,独幅无缝,挖大领设计,尽显匠心。从选料至成品,需经几十道工序精心雕琢,量体、制版、裁剪、拔烫、刮浆、绲边、盘扣,无一不体现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底蕴。简而言之,独幅无缝旗袍即以整片布料,未经裁剪分解,巧妙缝制成衣,平铺时既展人体曲线之美,又浑然一体,无拼缝痕迹。

独幅旗袍。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独幅旗袍,可以说是我们在研究传统旗袍的艰辛历程里的一大收获,我们发现了历史上最古老的旗袍制作工艺,找到了旗袍最早诞生的历史。”冯婧毕业于复旦大学,因为挚爱旗袍,2015年开始拜师学艺,并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和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冯婧与旗袍的故事始于童年。“从我小时候开始就希望可以有一天将我们传统的丝绸、珠宝、刺绣做在一件作品里,那该是多么华美。”她对记者说。为此,她付出了二十年的努力与坚持。从学裁缝开始,她走遍了上海滩的旗袍店,深入研究各种制作技艺。她的求学之路同样充满艰辛与收获,曾师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杨教授,并在郭丽莹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非遗技艺和后拉链旗袍的制作。这些经历不仅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让她结识了众多优秀的工匠和前辈。

在探索中国传统绣织技艺的过程中,冯婧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浙江杭州丝绸传统练染印整非遗技艺。

有一年,冯婧为了复制大英博物馆珍藏的贵妃醉酒京剧大师舞衣,专程前往上海博物馆学习。这一去,她结识了几位“贵人”——上海戏剧服装厂中国海派戏服大师谢杏生大师的亲传弟子徐世凯和陈莉蓉夫妇。

“他们不仅慷慨地传授我戏服制作技艺,还无私地将毕生珍藏的戏服厂整套档案供我学习使用,成为我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导师。”冯婧说,“多年来,我不仅邂逅了众多技艺高超的工匠,还得到了许多老匠人的悉心指导与帮助。在遍访中国各地研究非遗绣织技艺的过程中,我有幸与南京云锦的戴大师、漳缎和宋锦非遗传承人王晨老师、苏州大学的张老师结缘,并与苏锦创始人叁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这些前辈的相遇对我来说,实乃三生有幸。”

在冯婧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她首创了“绣中绣”技艺,将宫廷绣织技艺融入日常生活,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作品不断迭代升级,技艺日益精湛,终于在2021年首次获得了省部级以上金奖,并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金华核雕。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冯婧并没有停下脚步。相反,这段慢时光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创作。她的作品水平在疫情期间突飞猛进,疫情过后的第一年便获得了国家级金奖。至今,她的作品已连续两年获得五个国家级金奖。

在传承与创新中,她发现了独幅旗袍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制作工艺。独幅旗袍诞生于清朝末期,其版型宽松却能完美呈现女性曲线,无论胖瘦都能兼容。这一发现不仅让她对旗袍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内涵。

2023年,“独幅旗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冯婧的旗袍作品不仅注重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她亲自参与旗袍的每一个制作环节,从设计到裁剪,再到绣花和缝制,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在她的旗袍上,既有中国传统工艺的细腻与华美,又有法国法绣的浪漫与精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她的手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进博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舞台。”她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非遗文化,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她也希望借助进博会的机会,与更多的手工艺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山西省惠畅土布制作技艺。

让“羽毛镶嵌技艺”焕发新光彩

“首先要将羽毛用胶水梳理平整,然后根据轮廓完整地剪下对应的形状,将羽毛尽量地抚平,不要让羽毛有翘边……”在羽毛镶嵌体验中,沈佳琪耐心地讲解示范。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沉稳,仿佛在与这些羽毛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羽毛镶嵌技艺”是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是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常用金属制作底座,并以羽毛进行镶嵌,可以起到点缀美化首饰和摆件的作用,作品光泽感好,色彩艳丽。

沈佳琪和丈夫沈赟浩是这门技艺的区级传承人,两人既是合作伙伴也是一对年轻的90后。经过几年的学习积淀,两人研究出多种羽毛渐变色叠贴技法、旋贴技法等等,于2018年创立翙咫品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现代一般用染色鹅毛、孔雀羽毛、蓝色缎面丝带、蓝色粗纹纸等多种材质替代翠鸟羽毛制作点翠首饰,经过巧手装饰,可以假乱真,使传统工艺得以传承。“比如这些,都是鹦鹉自然脱落的羽毛。”沈佳琪说,在制作过程中,工匠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对待每一根羽毛。他们会依据设计图案,将鹦鹉羽毛巧妙地黏贴或镶嵌在金属底座上。

羽毛镶嵌技艺打造的饰品。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在羽毛镶嵌技艺的研究中,沈佳琪独辟蹊径,研发出了多种新颖独特的羽毛渐变色层叠贴合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将多种颜色的软羽结合,形成一种自然渐变色的视觉效果。渐变色贴法运用到的胶水以及羽毛部分都是特别挑选的,胶水需要呈现出既要有流动性又兼顾黏性的特点。在底部先用同一种颜色的羽毛打底,之后挑选出其他颜色羽毛末梢的部分,剪取适当长度,用手术级镊子一根一根依次叠贴,通过胶水的作用,依次贴到相应的位置上。

沈佳琪在羽毛镶嵌技艺的发展中不断寻找和尝试新材料的结合,使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变幻多彩。出于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她使用非保护非保育养殖类飞禽自然脱落的羽毛,在传承羽毛镶嵌技艺的同时,重新凝聚起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精粹和艺术价值。

百年鸟哨再鸣响

鸟哨,原为南汇沿海农民捕鸟时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其技艺和功能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古人用于狩猎的“骨哨”演变而来。随移民入迁,这一技艺在清末民初时期于上海南汇沿海地区悄然兴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如今,这声来自百年前的啼叫在“上海非遗客厅”再次响起。陈腾逸是鸟哨项目的崇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业余时间他特别喜欢观察拍摄野生鸟类,于是慢慢从一名爱好者转变成了志愿者开展鸟类监测工作,为林业和环保部门提供野生鸟类的基础信息。

制作一枚合格的鸟哨需要哪些步骤?陈腾逸向记者说明并演示了鸟哨的制作过程:选材质韧性佳的篾竹,经过切割、浸泡、打磨、钻孔、调音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制成表面光滑无毛刺、音色清亮明朗的吹奏工具。在合奏时,仿佛春鸟催春、百鸟朝凤,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狩猎的“骨哨”演变而来的鸟哨。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小小的一枚鸟哨,功能转变折射出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陈腾逸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我国野生鸟类保护工作的推进,捕鸟的生产习俗已不复存在,鸟哨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转换。它逐渐转化为民间文艺表演样式,成为鸟类研究机构召引野鸟的辅助工具,并在机场等地用于驱赶飞鸟,以确保飞行安全。特别是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哨更是成为了保护区内环保志愿者工作的得力助手,发挥着重要的科学研究辅助作用。

“比如黄胸鹀这种鸟,能很好地反映我们国家环境生态逐渐改善的趋势。”陈腾逸告诉记者,在2009年至2017年期间,他进行鸟类监测时几乎没见过这种鸟,因为黄胸鹀之前几乎因被食用而灭绝。但自2018年以来,这些物种开始回归,黄胸鹀的数量从最初的两三只逐渐增加到十几只、二十几只,甚至可能上百只。“这是一个濒危物种明显回升的迹象。”陈腾逸充满感慨。

“可以说,鸟哨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陈腾逸说。如今,鸟哨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文 徐易飞/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