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不变的“顶流”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文 新华社/图(除署名外)
停更1217天,李子柒回来了。11月12日下午4时30分,李子柒最新“漆器”非遗作品全网发布,正式回归大众视野。不到20分钟,“李子柒回归”话题就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还是熟悉的田园风配方,还是惊艳的中式美学。众多网友留言,在李子柒的视频里,可以看见美学中国,看见乡村雅致,看见非遗绚丽。
李子柒之后,各大平台里的乡村题材内容井喷,成了一个重要的短视频类别。但在风起云涌的乡村短视频赛道里,她仍然是顶流。在海外的主流平台YouTube上,停更后粉丝量不减反增,三年间海外平台涨粉500万。
非遗中的古老技艺,承载着跨越时空的人与故事,凝聚着普世的共同情感与价值观念。但以往,这些精妙的技艺藏在工坊里、藏在山村间、藏在老人的记忆深处,像是被岁月蒙上了一层薄纱的明珠,散发着微弱却永恒的光芒,静静等待着有缘人来揭开神秘的面纱。就像李子柒说的:“它们就像垂暮的老人不断回望,渴望在新时代找到自身价值。”
随着时代的浪潮翻涌,那层纱幕逐渐被风吹动。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其最后一层纱幕掀开,并把藏在里面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那部分给释放出来。越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就越能触动世界的心弦。
挑战“天花板”
化腐朽为神奇的成都漆艺
8000年中国大漆,3500年成都漆艺。
李子柒第一支“复出”视频选在了漆艺上,足以见其一身永不妥协与敢于迎战的勇气。这是个极难的选题,但却与当下的她最为契合。她写道:这个大漆视频迟到了四年,“漆”同“柒”,我给这个雕漆隐花的漆器作品取名“紫气东来”。
几年前,她无意间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漆”与“柒”互为异体字,后来又在《山海经·西山经》中看到“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便觉得这是缘分。
之后她便开始收集关于大漆和漆器的资料,了解到大漆的历史和价值后,觉得应该做这件事。虽做事求“顺其自然”,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她对乡村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关注不会改变。
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上关于李子柒的指导老师尹利萍的节目中,也能瞥见这一非遗的魅力: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发轫于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到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趋于兴盛,正如《史记》所言:“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扬雄《蜀都赋》中亦称:“雕镂釦器,百伎千工。”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据考证,从河姆渡与跨湖桥出土的漆物遗存看,我们的先祖早在约8000年前就已开始用大漆髹涂器物。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眼泪”,也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神奇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度。
成都漆器厂自1954年成立至今已有70年历史,百伎千工、雕镌釦镂,三雕一刻、髹饰八法独步漆林,而三雕一刻中号称最难的就要数“雕漆隐花”。李子柒前来求学,不为其他,就偏爱于“雕漆隐花”。
这等于是上来就直接挑战成都漆艺雕刻中的“天花板”。
传统漆器雕刻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工艺文化,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雕好的纹饰内髹饰金底漆贴金、银箔后罩髹透明漆,而后研磨推光。此种技法制成的漆器艳而不俗、亮而不浮、含蓄古朴,充分体现天然漆的自然质地之美。李子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学此技法是因为它像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才有的东西,外表看上去低调谦逊,内里包罗万象,精彩绝伦。
尹利萍在接受采访时说:“成都漆艺主要有八大工序:设计、制漆、制胎、做底灰、髹漆、装饰、打磨、推光。这些工序又被大大小小地拆分成为数十道工艺,仅装饰就包括了雕、刻、堆、嵌、洒、磨、素髹。所以说成都漆艺‘雕镌釦镂,百伎千工’。”
一件漆艺作品工序就有70多道,做一件作品,要根据它的设计、装饰难度等来计算时间,复杂的要耗费几年,简单一点的也要一个多月,所以做这行还要耐得住性子。
大漆虽然环保,但是其中含有漆酚这一成分,会导致人过敏,出现接触性皮炎。为了完成这件作品,李子柒“脸就肿成电视机,身上全是那种特别大的红肿包,痒得睡不着,全身都结痂了又挠开,皮开肉绽,最后整个团队组团去医院打抗敏针”。
李子柒制作漆器。网络截图
直面失败
重塑“紫气东来”麒麟漆器
视频中,李子柒绘制出麒麟图案,铺撒螺钿粉营造出云雾缭绕的氛围,雕出麒麟花纹,揉金胶漆,贴金箔,反复髹透明漆,打磨调整,揩漆推光,最终呈现出“紫气东来”的效果。然而实际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给麒麟涂上透明漆后并未达到理想的呈现效果。
是接受作品中的遗憾,还是选择返工重做,这成了她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建议她将就算了,第一次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尹利萍在采访中表示,那时整个工序已经完成了80%,如果返工,就要把金箔全部拆掉,还不能影响麒麟的雕刻花纹,这需要耐心和十分精巧的手艺。
那晚,尹利萍和李子柒深聊近两小时,谈了很多技术细节和漆艺经验,当决定重新返工后,李子柒放声大哭。“她说她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但付出大量心血精力以后却没达到理想效果,让她有些破防。”尹利萍说。
“漆艺就是一门让人投入、让人着迷的技艺,不要怕失败,要尊重漆艺、顺从漆艺、敬畏漆艺。”那晚,尹利萍用这句话鼓舞了李子柒。
在师傅尹利萍的开导下,李子柒重新打磨木板,花了3个月的时间将最后的步骤重复一遍,这才有了更新后的第一个作品“漆器”。从吱吱呀呀、无法合拢的衣柜,变成了麒麟降生、紫气东来的漆器,李子柒不仅保留下了奶奶的衣柜,更是又一次对“神奇的东方魔法”的展示。
第二支作品,是李子柒亲手打造的柒式风格“森林衣帽间”,以创意生活实验的方式展示了竹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视频发布后,抖音平台李子柒一日涨粉350万,微博、抖音等平台单条播放量均突破1亿次。
在11月13日发布的“绒花”视频里,则展现了4项非遗:缫丝、植物拓染、蜀锦、绒花,并创新性地展示了传统绒花制作工艺和蜀锦的精妙融合。
视频中,李子柒身穿绒花蜀锦裙,在四川绵阳平武王朗大美秋景中,用钢琴弹唱歌曲《如愿》。绒花的谐音为“荣华”,寓意是美好祝愿。当“绒花紫莲”徐徐盛开,传统非遗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交织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之歌。
有网友留言:“子柒所展现的不仅是她个人的魅力,更是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的沉淀。她让人们看到,文化输出并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需要情感的投入与生活的实践。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秉承初心
助力非遗破圈传播
在李子柒停更后的第二年,曾有媒体发布一项微博投票,询问网友“你认为李子柒消失两年后复出还会被偏爱吗”,近20万投票网友中仍有约15万人选择了“会”。
以非遗为主题的短视频热度与日俱增。资料显示,在2023年有将近1400万网友分享了非遗相关体验,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的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通过网络平台展现了如今公众对非遗的高度关注与热爱。
早在2020年3月20日,李子柒发布的《蓝印花布》视频作品,当日该技艺的搜索指数同比上升了81%,显著提升了网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如今,李子柒携带着她的新作重新亮相,再次将传统非遗之美呈现给广大观众。
为了深入探索蓝印花布的奥秘,李子柒曾专程前往江苏南通,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兴。在与王老师的交流中,她了解到王老师家族中虽有多人传承了这一技艺,包括他的儿子和孙子,但出于生活压力,孙子并未将这一手艺作为职业。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喜爱,特别是短视频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非遗传人的境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到了2024年,当李子柒再次拜访王振兴时,她发现情况已大不相同。王老师满怀喜悦地拉着她的手,展示了他新染制的布料和一系列时尚新品,这些设计均由他的孙女精心打造,完美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
过去的三年里,李子柒有了更多的时间休息和陪伴奶奶,而她最大的收获,是走访了20多个省份,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六七年前我去拜访手艺人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学习技术技艺,最近这几年时间充裕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他们的故事。”她说。
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李子柒曾分享过这样一段话,“传播非遗是一个上下齐心的过程,只有每个环节都牢牢相扣不掉链子,才会感染到每一个人,才能营造一个以保护传统文化而自豪的氛围。”
秉承这样的初心,李子柒也一直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在作品中。
== 链接 ==
年轻人和非遗的“化学反应”
▎郝冠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1992年出生的郝冠雄来自湖北,是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人。他从小就对手工、绘画十分热衷,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比建,迄今从事漆艺工作已十余年,近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从事漆器制作和漆艺推广等相关工作,创有品牌“小娇漆”。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制作过程精细复杂,以木胎为主,雕刻后经髹漆彩绘而成美器。2011年5月23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我不希望这种几千年的手艺只停留在博物馆,所以我将传统手艺融入现代设计,不仅能看到历史,还要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也能使用到我们的漆器。”郝冠雄说。图为郝冠雄在观看漆扇扇面。
▎王丹凤×传统手工印染技艺
“80后”王丹凤自幼喜爱传统文化,她在偶然间接触到传统手工印染技艺,其色泽柔和、变化万千的特点令她着迷。通过多年拜师学艺,用心琢磨,她将河南洛阳栾川地区丰富的亦药亦染的植物作为原料,通过浸泡、捆扎、染色、洗净、晾干等步骤,将大自然的颜色“搬运”到织物上,赋予染品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感和色泽变化。
作为栾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粗布印染技艺传承人,王丹凤不仅在用料中创新,还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非遗与教育、旅游等多领域的融合。通过非遗课堂的开设,让更多孩子体验印染技艺的独特魅力;将手工印染的产品投入民宿的装饰与布草使用中,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图为王丹凤在整理植物染材。
▎钱夏玉×金石博古画
金石博古画,是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清晰地拓在纸上,拓片制作完成后,在拓片上补绘花卉、山水书法等,集金石气息和笔墨韵味于一体。
“90后”青年钱夏玉是河南省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石博古画的第四代传承人。对于这项技艺,她有着自己的理解,“金石博古画就像现在的‘PS’技术一样,将拓片与绘画和书法合成在一起,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钱夏玉介绍道,这样的创作形式不但丰富了拓片的表现内容,更提升了拓片的艺术价值,让传统拓片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青年传承人,我希望把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守正的同时,积极创新。”钱夏玉说。目前,钱夏玉和她的老师也在积极探索,将金石博古画的技法运用在古风团扇、古韵灯饰、书法拓片屏风等多种文创产品上,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技艺。图为在洛阳华夏金石文化博物馆,钱夏玉在拓印完成的金石拓片上补绘牡丹画。
▎楚蒙丹×辑珠技艺
“90后”的楚蒙丹是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辑珠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将细小如米粒的珠子缝缀连结,形成独特的图案或造型,这种技艺被称为辑珠。辑珠作品常应用在服饰和首饰中,精巧靓丽,美轮美奂。
“辑珠技艺虽看似是简单的穿珠工作,但实际制作过程很复杂。需要用细如发丝的金丝线,将米粒大小的珠子精准地穿起来,并连结成各种图案。”楚蒙丹解释道,“这不仅需要手艺人有高超的技巧,还要求眼睛和手的完美协调。”
随着时代的进步,辑珠技艺也在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变迁。楚蒙丹在继承传统辑珠手法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更多珠宝元素,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为辑珠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辑珠技艺,楚蒙丹走进社区,教更多喜欢辑珠技艺的居民学习,她还通过直播授课的形式,让这项技艺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图为楚蒙丹在位于洛阳市的非遗体验馆里查看一件传统饰品,学习辑珠技艺的手法和配色。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文 新华社/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