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学院创建95周年,面向智能时代该如何开展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创建于1929年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开启中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先河。复旦新闻馆弦歌不辍,作育国士,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展望未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又将如何继续在智能媒体时代探索学科的转型发展,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新闻传播创新人才,让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播到全球更广阔的舞台?
今天,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全球院长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论坛将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两项重要任务紧密联结,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这是全国新闻传播学的一场学术盛会,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创建95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之一。
来自全球三十余所顶尖新闻传播院校院长和资深专家参与会议并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各位专家分别进行主旨演讲。
其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以《数智时代的新媒体人才培养:以复旦新媒体专硕项目十年探索为例》为题指出,当下的新媒体人才培养存在两个重要的转型。第一个转型就是需要去从窄意上的新闻媒体也就是我们的新闻单位面向多元共生的新传播生态来培养人才。第二个转型实际上要从内容生产的培养面向整个传播过程培养的转型。“内容培养依然是内核。但同时,数据岗位,产品经理,运维岗位以及越来越多的甚至我们很多无法去定位在我们传播新闻教育当中无法定义的职业岗位,应当成为我们重要的培养的内容。”
“在新的理论方面我们要不断跟进,方法层面上整个方法体系也要重构。”周葆华认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数字智能环境使得原来的前提假设遭遇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应当要突破窄义的理解,而要面向整个传播生态、面向整个传播过程培养人才,其间,要做到知识重构、能力重塑,同时锚定我们的精神内核。
下午,与会专家主要围绕“时代变迁中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教育转型”“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研究”“全球沟通中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全球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学术期刊发展与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贡献多样见解,为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工作提供发展思路。
今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还与三所国际顶尖新闻传播院校交换合作文书,深化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就在今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还正式推出了“数字技术与传播”英文博士项目的全球招生,进一步丰富了学院从本科到博士的多层次国际化培养体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