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乘地铁回母校捐1亿元,这对复旦校友伉俪收到590封、40万字感谢信
2025-01-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赵天润

5年前,乘地铁坐车经济舱从国外回上海给母校捐款1亿的校友伉俪,曾给全网留下温暖的故事。1月3日,又是一个冬日,他俩重返母校,与获助学生代表交流学习与生活。而收到这些基金资助的同学们也已经攒下590封、40万字感谢信,这本“合集”足有四指厚。

  设立基金专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当年,就在捐助完成的当天下午,这对1973级化学系校友陈晓明、何佩鑫乘经济舱飞回美国,继续在他乡打拼。说起5年前的那个捐赠故事,两位校友摆了摆手,浅浅笑了笑,“坐公交车、地铁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做普通人是一个人的本分”。

走在复旦校园,回忆起自己与爱人何佩鑫在复旦度过的青春岁月,陈晓明觉得自己很幸运。“那时,每个月能从学校领到19.5元的生活费,可以在学校看8分钱的电影,很满足、很幸福。”

这对校友伉俪一个来自贵州、一个来自吉林,都是从农村出来,得到机会才上了大学。在母校的支持下,两人读研究生、留校任教,出国进修。“我们想让更多贫困孩子也有相同的机会、平台,不要错过机会。”因此,两位校友在2019年12月捐赠1亿元,设立“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专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捐出巨款后,二人生活依然朴素、低调。这次他们带两个小外孙回国,游历祖国河山,依然都是坐公交、地铁。

  “到哪里都要努力,机会也要有”  

此次的座谈会选在相辉学堂学生公共空间。陈晓明、何佩鑫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何瑞傲雪获得新生助学金资助后,生活压力减小,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内外。她参加各类外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她正尝试英语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这是学校正在试点的23个“X+AI”双学士项目之一。对此,陈晓明有些好奇,“纯粹的文科和计算机相差很远,坚持会有困难吗?”

“试点、创新就是这样交叉搞出来的。”何佩鑫笑言。说起学科交叉,他还回忆起攻读分析化学时,邓家祺教授建议自己去物理系旁听,“后面都派上用场。我们在做晶体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脉冲极谱仪时,国内还没有这样的仪器”。

4年前,大一新生皇甫勃涛获得助学金,如今继续在经济学院攻读硕士,“二老的捐赠见证了我从云南到上海、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路成长”。2024年,他斩获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金奖。项目基于AI技术的晶体材料生成工具,通过聚焦钙钛矿材料的研发,加速关键先进材料的国产替代。这一成果将对接材料生产商,在科研制造业一线开展实际应用。“这是技术,但你学经济,可以做什么?”校友问。“他们有技术,我们有商业模式啊”,皇甫勃涛回答,“而且我还有团队”。

药学院2021级本科生窦子涵获新生助学金、海外交流奖学金。从甘肃到上海的他,摆脱初来时的不适应、恐惧,绩点从前50%跃升到前15%,获得一等奖学金,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目前入选学校第31批“人才工程”预备队。

何佩鑫由此回忆起自己曾作为复旦派出的访问学者,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进修。那年,他28岁。大使馆说他是当时到达美国的最年轻的访问学者。谢希德校长曾亲自为他修改英文自我介绍信,“我们是幸运的”。

“我留校以后,正值改革开放,机会好,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早到晚做研究、看文献。”陈晓明爽朗地笑着,“到哪里都要努力,机会也要有。我们为什么创立这个基金?就是希望给贫困学生机会。”

  590封、40万字感谢信写给他们  

临别,同学们送给两位校友一本《致陈晓明何佩鑫校友伉俪的感谢信合集》。四指厚的合集里收录590封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40多万字。

信中除了“感谢”二字,出现最多的词是“努力”。不止于言语中的谢意,同学们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支教等不同领域践行“努力”的承诺——

“今年寒假,我主动参加了返校宣讲的实践活动,想通过自己微小的行动,为一直以来支持着我的母校做点什么。”

“我参加了学校的各种志愿活动,有‘数星阁’支教活动、‘红房子’志愿活动等等。同时我还加入了复旦青苗社,一个给复旦周围幼儿园带去科学与欢乐的一个志愿型社团。”

“去乡村支教,去和那些同样怀有梦想的孩子平等地交流。他们的童年和我的童年遥遥呼应,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的决心。”……

各类资助项目提供的平台是孩子们成长的土壤、能力提升的动力,孩子们也从中收获自信、勇气、坚定。

“这份助学金,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笔资金,更是二位先生对来自普通家庭的学子的鼓励、肯定,相信他们可以变得更加优秀,是未来的国之栋梁。每每想到这里,想到还有人在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你、支持着肯定着鼓励着你,我便越发不想让支持我的人失望。所以,我见过清晨空无一人的图书馆,走过午夜时分悄无人息的国权路。尽管路途曲折多有意外和失败,但我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毕竟二位先生当年,不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吗?”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5年来,这对校友捐助的基金通过助学金、天使医保、应急帮困、学业发展、助力成长、生涯发展、海内外交流、社团发展等9个板块基金、19个资助项目,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4000多人、研究生5000多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赵天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