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让教育在朴实无华的助力中薪火相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最近两位复旦校友陈晓明和何佩鑫重返母校,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2019年12月,老夫妻俩乘地铁到复旦大学给母校捐赠1亿元的事情至今还在流传。而5年来,受到他们资助的学子正在茁壮成长。教育,正是在这样朴实无华的助力和接续中不断传承延续。
谈及当年乘地铁捐巨款一事,老俩口的回复很质朴坦率,“坐公交车、地铁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做普通人是一个人的本分。”他们表示自己当年都是农村出来读书的,在母校的支持下,他们才有机会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出国进修,并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是母校复旦改变了他们俩的人生轨迹。为了报答母校,他们捐赠了巨款,就是要让更多贫困孩子也和他们当年一样,有相同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近年校友给母校捐款之风兴起,这些校友大多在母校就读时受到过照顾和支持,学成之后便想到投桃报李,希望尽自己之所能,助力母校发展,让学弟学妹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让教育接续传承,延绵不绝。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在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之中薪火相传,永不黯淡。 陈晓明和何佩鑫这次回母校,收到了同学们赠送的《致陈晓明何佩鑫校友伉俪的感谢信合集》,厚厚一大本书收录了收录590封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共计40多万字。由当年1亿元赠款设立的“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已累计资助本科生4000多人、研究生5000多人。很多学生因此发奋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注意到,这些感谢信里除了“感谢”之外,出现的最多的词就是“努力”。有的学生说,他去乡村支教,努力地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还有的学生说,尽管路途曲折多有意外和失败,但他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助教固然可以是资金上的支持,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学长当年在母校无微不至的培养下努力学习,最终学有所成,他们精神激励着后生更加奋发有为,为了建设国家,为了改变人生而不懈努力。
对于教育的传承和助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陈晓明和何佩鑫“乘地铁捐巨款”,但一样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温暖。这份善意和温暖就在对母校力所能及的助推之中,就在对校风和学风的传扬之中,就在对学弟学妹的培养和提携之中,就在对让所有人相信“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切实行动之中。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古国,几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从未间断。在这条教育的长河里,很多人为之付出、不计回报,很多人为之坚守、不求名利。这一部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历史。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