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馆藏文物已为新春出差”,余思彦:结合博物馆馆藏,挖掘更多春节节俗文化
2025-0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如何过好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成为代表的热议。

“我们馆藏的古代灯具到豫园出差了,欢迎大家去探班!”谈及这个春节,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开心又幽默地说。2025年是豫园灯会三十周年,今年豫园灯会已于1月1日正式亮灯,以非遗灯会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可谓相得益彰。同期亮相的还有“不止灯彩”中国灯彩艺术展。这也是为春节成功申遗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展览以灯、灯会、灯彩串连主线,从历史、民俗、技艺、情感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带领观众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追光之旅。

灯彩是依托新春灯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而发展演化的艺术形式。余思彦说,今年金山博物馆馆藏的13件“出差”文物,多为金山博物馆未对外展示过的库藏,此番破例在豫园璀璨登场。古灯自秦汉至明清,青铜人形灯、陶制豆形灯、熊形灯、元宝灯、省油灯、挂壁灯、宫灯……每一盏灯都镌刻着所属时代的鲜明印记与独特风貌。13盏古灯共同点亮了中华历史长廊,让观众与这些文物“对话”,洞悉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与生活方式,通过古灯解读中国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

庆祝传统新年,的确又何止于灯彩。从腊月二十四的除尘祀灶,到除夕的祭祖守岁,再到大年初一的拜年贺岁……余思彦说,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岁时节俗,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内涵丰富,光是上海地区方志中记载的本地春节习俗在空间和时间上就存在着流转变迁,这些春节习俗与全国各地虽然“大同”,但是仍存在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异”,要弄清楚这些“小异”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为此,两年前,他还曾一头扎进方志史料,最终形成了一篇《上海春节祀灶小考》。

“我是一名文化工作者,有一句话我一直在琢磨:博物馆要向非遗学习‘活态传承’。只有活在传承中,融入生活中才能有生命力,为此博物馆要更多地‘打破橱窗’,让文物活起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古老文物与现代生活发生关联。”余思彦说。

通过灯彩艺术展,余思彦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浸润于烟火日常。跨越千年之后,当年的灯彩已成为“文物”,而我们现在创造的东西,跨越千年后也会成为新的“文物”。因此,我们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怀着更深的感情去对待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在做好博物馆馆藏保护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从现在年轻人消费的角度去思考、谋划、策展,要努力提升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创造文化附加值,带动文旅新消费。”由此,余思彦认为,更多的博物馆不妨结合各自博物馆馆藏,挖掘更多的春节节俗文化,通过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共同讲好春节的民俗年俗文化,连接时空,让公众全方位感受灿烂文明的赓续,从而度过一个热闹有趣又意义非凡的新年。

“我也希望,每个游子回乡时,都能去深入挖掘一下各自家乡的过年习俗,就像我老家的英歌舞,去年已经火到了国外,这都是非常振奋的。”余思彦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