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多年来关注“一老一小”的这位代表,这次要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发声
2025-01-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身为市人大代表,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民盟静安区委副主委时筠仑多年来一直为“一老一小”发声,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他接连撰写两篇代表建议,为青年这个群体的发展建言献策。“我建议完善推广‘青年驿站’服务模式,为青年营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等,让这个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建议完善推广“青年驿站”服务模式,营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城市活力的主要源泉。以静安张园为例,入驻品牌的主要客群也是青年白领。青年象征着未来。”但时筠仑发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下,青年人压力加大,出现婚育意愿降低、职场“躺平”等活力不足现象,导致“未来”堪忧。

“上海作为国内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各方面压力更大,青年人群活力下降问题更为显现。”时筠仑拿出一组数据:相关调查显示,上海青年人口占比28.8%,而中年、老年群体占比则将近60%;在青年群体中,已婚青年比例下降,晚婚现象普遍;上海的总和生育率连续处于低位,已进入国际公认的1.5以下的“极低生育率”区间。

他认为要改进这些问题,需要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多措并举降低青年生存和发展的成本,优化青年就业、婚育等全方位服务,提升青年的获得感,增强其活力。

谈及青年的创新就业场景和环境方面,时筠仑认为,要适应青年对于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新就业形态的偏好,结合旧街区、旧厂区等更新改造,支持打造青年城区、青年园区、青年创业空间等;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为新时代青年提供灵活的新就业场景。

其次是持续打造青年宜居环境。他建议,完善推广“青年驿站”服务模式,为异地青年求职者提供免费住宿,打通异地青年融入城市的“最初一公里”,并优化提升服务,使其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温度,提高外来人才转化率。针对保障房供给与青年就业空间、轨道设施结合度不高等问题,按照距离近、覆盖广、实用强的原则,建设更多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及长租可靠的青年公寓。匹配青年发展的实际需求,统筹配建公共活动场地、公共绿地、青年汇、养老抚幼等社区设施,构建青年友好的社区场景。

8小时之外,青年喜欢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为此,时筠仑建议,要匹配年轻人喜欢休闲、喜欢运动等特点,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支持将闲置空间改造为运动等专业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丰富多元的户外、户内活动空间。结合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等新兴文化,支持建设先锋复合的文博展览设施和载体,举办潮流文化艺术活动,满足青年人社交、休闲、消费、文化、旅游等多元需求。

最后,他还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建立公立婚介组织,举办青年交友活动,提高适龄人口结婚率。通过加大生育补贴力度,提供住院分娩免费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探索在职场父母集中的产业园、商办楼宇等嵌入托育园等,更好分担青年婚育成本和压力,提升婚育意愿。

建议细化落实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举措

日前,上海印发《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降低“三育”成本优化保障……在今年两会召开前夕,上海多部门放出了多个生育友好利好消息。

也因此,在时筠仑此次上海两会期间提交的11份代表建议中,还有一份与青年息息相关,那就是《关于细化落实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举措的建议》。

2024年国家统计局指出,2023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人数呈逐年减少态势。为健全本市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市政府办公厅于2024年12月印发《上海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12项政策举措。

针对当前室外环境适幼化程度不高,托幼、托管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他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能细化落实本市生育支持政策。

“首先就是要加快推进室外环境适幼化改造。”时筠仑举例介绍说,比如布局更多儿童友好型口袋公园;针对有些缺乏儿童游乐设施的小区进行适幼化改造,增加滑梯、秋千、沙滩等儿童喜爱的玩乐设施,让幼儿下楼或者短暂步行即可游玩,为市民打造便利的“五分钟遛娃圈”。

他还建议,要进一步健全托幼、课后托管等服务。对于托幼服务,依托街道、居委会等,提前掌握辖区幼儿情况以及托幼意愿、需求等,优化宝宝屋等的布局,提高托幼服务的匹配度和精准性。对于托管服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后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托管需求,破解双职工家庭的接送难题;继续办好爱心暑托班、爱心寒托班等,可以通过学校提前了解报名意愿,更好分配暑托、寒托资源,加大片区名额的统筹力度,使公共托班资源惠及更多人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