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激发青少年科创热情,00后代表李俨达: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增设“芯”课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如何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科创热情,基础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建议,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增设‘芯’课程。”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5日开幕,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学联主席、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俨达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建议。李俨达也是本届代表中唯一一名00后代表。
作为来自学生群体的代表,李俨达坦言,想把这个建议带到两会,一方面是想扩大整体声量,想让更多群体来关注这个话题,另一方面是人才缺口问题背后对创新教育必然的呼唤和推进。
当前,上海正大力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成电路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上海不断加大对集成电路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能力已显著增强,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和半导体供应链博弈,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李俨达援引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到2025年,中国的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将扩大至30万人以上。
“想要进一步弥补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缺口,教育是关键。但现有培养体系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研究院所,中学阶段的兴趣启蒙工作缺乏完整体系,导致学生对集成电路领域缺乏基础认识和探索热情。”
在此前的走访调研中,李俨达发现,当前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多关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而对芯片这一涉及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领域关注较少。学生在校内课程中很少接触到系统性的芯片知识,这导致许多学生从小对该领域的认知不足,更无从了解中国芯片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集成电路领域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外的科创竞赛、兴趣小组或夏令营等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度低、形式零散且目的性较强,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架构。部分青少年学生即使参加过相关活动,对领域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解题比赛层面,缺乏深度理解和兴趣支撑。
“我自己是数据科学专业出身,在跟同学们交流过程中,我发现确实是有这样的需求存在。”就此,李俨达建议,在上海的中学基础教育中逐步增设芯片相关课程内容,发挥集成电路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核心优势,从教材、教师和课程体系三方面发力,形成覆盖初高中学段的“芯”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热情,培养更多科创领域“干细胞”式人才,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具体来说,可以从教材增设相关内容、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和分层分类打造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李俨达建议,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增加芯片教育相关的章节或模块,通过芯片制造工艺科普、集成电路发展史、芯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主题,让尖端技术“降维”,使学生素养“升维”,让青少年了解芯片历史,培养专业兴趣。
同时,通过教师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对集成电路领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引进更多高校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中学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具备集成电路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队伍,考虑加大引入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等作为中学兼职讲师,为学生提供行业视角和实践指导。
再者,针对初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深度和难度的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达到教育目标,让潜在拔尖创“芯”人才尽早“冒尖”。
“我留意到,位育中学已经在做相关整体工作尝试了,他们建立了一套芯片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这对未来想从事芯片行业的同学,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期待,这样的案例可以更成体系化地在中学展开。”李俨达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